3月11日,全國兩會在北京圓滿落幕。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這是區塊鏈第一次被納入到五年規劃。
天然帶有金融基因的區塊鏈技術在構建金融場景上獨具優勢。比如在實體經濟中,區塊鏈助力供應鏈金融釋放新活力,為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全國政協委員、雪松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勁建議,要鼓勵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積極主動接觸區塊鏈平臺,利用已有平臺建立信息共享,拓寬金融服務渠道。
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石,區塊鏈技術無疑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五大行共同建設的“中國貿易金融跨行交易區塊鏈平臺(CTFU)”已應用投產,實現了跨行貿易金融產品交易信息的標準化、電子化和智能化,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
火幣聯合創始人杜均認為,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重點產業,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在理論上主要具有四大優勢:“一是高效率,區塊鏈通過共享賬本,就可以做到把跨行、跨境交易在公共賬本上,一次性完成結算,這大大縮短了交易環節,簡化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交易摩擦;二是高透明度,去中心化的賬本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交易記錄,透明度很高,更加便于監管;三是開放和全球化,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加入區塊鏈,并得到所有信息,整個系統高度透明,只有各方的私有信息是加密的;四是自動化&智能化,用代碼來管理客戶的資產,降低人工管理的成本和風險,提高自動化程度。“
以上圖片由火幣集團供圖,授權中國網財經使用
無論是金融銀行業、政府部門,還是各行各業的財務會計,共同點在于中間環節多,信任成本高。區塊鏈技術正好可以彌補這些缺陷,低成本解決信任問題。
杜均表示,區塊鏈技術是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重點產業,不過,“區塊鏈+金融”的發展仍面臨一定挑戰。在全新的業務模式下,行業應進一步研究推出區塊鏈在投融資、智能合約、資產證明等領域的法律法規,維護區塊鏈產業生態的良性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