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詳細介紹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
“《規劃綱要》提出在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李小鵬說,即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貨物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
多層級一體化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系統
這張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什么規模?
“將構建70萬公里的交通網線,建設6軸、7廊、8通道主骨架,建設100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完善面向全球的運輸網絡。”李小鵬說,包含20萬(高鐵7萬)公里鐵路、46萬公里(高速16萬)公路、2.5萬公里國家高等級航道、27個沿海主要港口、400個國家民用運輸機場、80個郵政快遞樞紐、36個內河主要港口。
這張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將包括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以及80個左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來建設綜合交通樞紐集群、樞紐城市及樞紐港站“三位一體”的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系統。
大數據、云計算、5G以及超高速磁懸浮高鐵
不同以往傳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2035年建成的這張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將是“交通基礎設施質量、智能化與綠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
參與《規劃綱要》及相關規劃編制工作的中國城市中心總工程師、國土產業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表示,此次《規劃綱要》已將創新和智慧作為一個重大的板塊予以體現。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創新都是交通、通訊、能源三者結合的。比如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是火車、煤炭、電報的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汽車、電話、石油的結合;第三次工業革命是飛機、高鐵以及傳統互聯網的結合。”張國華認為,這一次新的革命是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大數據、云計算、5G,以及超高速磁懸浮高鐵為代表的更加高效的綜合交通跟互聯網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