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城市大腦集成融合指揮和智能運營兩大模式 攝影/記者 袁藝
接入海淀區13個委辦局的36個業務系統、1.2萬多路監控視頻、1萬多個物聯傳感設備,每天處理16萬條數據……海淀城市大腦智能運營指揮中心(以下簡稱“海淀城市大腦”)日前正式投入使用。多功能指揮大廳里有一面高5.8米、長19.2米的巨幅屏幕,匯聚海淀區全景地圖、實時監控畫面、各種數據以及突發事件等多類信息,實現“一屏盡覽海淀全局”。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海淀區了解到,依托城市大腦,海淀城市治理大數據正在深度融合。今后,系統將逐步成為工作主力,實現城市運行、評價、發展的整體智慧化。
城市大腦“一屏盡覽海淀全局”
昨天,北青報記者走進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的海淀城市大腦,在多功能指揮大廳里,一面高5.8米、長19.2米的巨幅屏幕格外引人注目。透過這塊屏幕,可以盡覽海淀全局。海淀區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心副主任吳維介紹,海淀城市大腦在今年春節試運營期間就已“初顯身手”。
農歷除夕夜晚,在多功能指揮大廳內值守的區領導,利用大屏同時調出氣象、空氣質量、人口聚集度等數據,實時監控煙花爆竹燃放情況。當晚,市級消防部門發來提示信息,大覺寺古建院落內有古樹,要注意周邊燃放情況,排除安全隱患。區領導利用海淀城市大腦,迅速調出大覺寺周邊的監控探頭,查看實時情況,并與屬地政府蘇家坨鎮連線,叮囑加強巡查值守……一場高效的“市、區、街鎮”聯動工作就此展開。
“以前受場地、技術等條件制約,領導在指揮調度時有三大痛點:‘見得著人見不著事’,‘聽得著事看不著數’,‘用得到數匯不成智’,方法和經驗都存在人的腦子里,系統只會執行,因人而異、重復勞動等情況時有發生?!眳蔷S說,過去每個場景需要的信息來源不一樣,主要靠人工收集和口頭報告,系統也只能接入單一信號源,看的見人就看不到事,無法在召開視頻會議的同時看案件現場,更別提指揮調度?,F在,城市管理者“一屏”便可進行視頻會議并看到任何事件現場,想看的數據也都能同步展示,以高位視角看海淀全局,全方位出謀策劃,高效率調度解決。
智能分析達到“1+1>2”的效果
海淀城市大腦的背后是全區1.2萬余路在網攝像機、1萬多路傳感器作為數據支撐。同時,海淀城市大腦匯聚了全區249個專題地圖數據,包括基礎地理、行政區劃、二三維地圖、約17萬個建筑以及城市部件等;接入8個市級部門、13個區級部門、全區29個街鎮數據,整合55個原有信息化系統。
“這些數據信息不是孤立地接入,而是要通過數據比對、智能分析,由海淀城市大腦提供智能分析,實現1+1>2的效果。”吳維說,海淀城市大腦集成融合指揮和智能運營兩大模式,不僅可以實現靈活的信息交互展示、全量的數據資源調度,還能形成智能的分析研判學習功能。例如,除夕夜,海淀城市大腦通過比對氣象數據和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系統就可以預測空氣污染濃度走勢,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系統的‘聰明’之處在于,它可以根據前期多次人為操作總結經驗,從而自我成長,簡單地說就是它看你是怎么做的,慢慢就學會了,然后就可以智能識別、研判,自動發送信息到相關部門并實時監測進展。”吳維說。
城市管理變“被動”為“主動”
“城市運營管理分為四個階段。1.0階段我們稱為‘人拉肩扛人海戰’,手拿一部電話、兩眼摸黑奔赴現場;2.0階段是‘系統輔助人干事’,系統擴展了人的眼睛、耳朵,輔助支撐雙手雙腳。到了3.0階段,演進為‘系統學會干人事’,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依托,讓系統逐漸學習人的經驗,實現‘算力’替代‘人力’。最終發展到4.0階段‘系統干事人想事’,系統成為工作主力,實現城市運行、評價、發展的整體智慧化?!眳蔷S用這樣一段話形象描述了科技在城市運營管理中扮演的角色。他說,海淀城市大腦目前正處于3.0階段,未來將向4.0階段演進。
“下一步,海淀城市大腦將通過不斷地學習,逐漸掌握對違法行為的自動識別、自動派轉、自動核實、自動考核等技能,盡可能擺脫‘人工’依賴?!眳蔷S表示,海淀城市大腦還將逐步實現市域社會治理、產業經濟、政務服務、教育、醫療等全領域的場景接入,使居民通過一個終端入口,直達所需的民生服務資源。通過智慧化的城市運營體系及時感知發現存在的問題,防患于未然,將城市“被動”治理轉變為“主動”治理模式,對城市的各類事件實現未訴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