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為啥有的人早已攢夠買房的首付,有房有股,有的人卻還在租房,股票也虧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除了理財經驗不一樣之外,每個人的理財思路也不同,正所謂道不同,結果迥異。
理財的這些“陷阱”,你掉進去了嗎?
理財是一個長久的事情,考驗一個人長時間內規劃資金配置的能力,不能在于一時的收益高低,最重要的還是持久而且穩定的安全收益。往往那些總虧錢的人,都是被“套路”的對象。
陷阱一:一味追求高收益
理財指的是對財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務保值、增值為目的;如果想通過理財迅速發財,那是很容易忽視風險,成為被套的對象的。目前市面上的理財平臺較多,建議大家還是選擇大平臺。
目前,大部分的互聯網平臺都是信息中介的角色,但是大平臺背景可以讓我們不用擔心跑路和非法集資等問題。此外呢,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的不能兌付,對于品牌,信譽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會更加謹慎為我們展示產品,即使退一萬步,出了問題,相信大企業也會盡可能為用戶尋求法律等方面的幫助。
陷阱二:實際收益不等于預期年化收益
很多理財產品是浮動收益,但是會標最高預期收益率進行宣傳,誤導用戶進行購買。比如最高可能是9%,直接對外宣傳可以獲得9%的收益,而實際用戶卻無法獲得。所以,大家在關注理財產品的同時,要了解這款產品的屬性,如果看著高息就往里跳,時間成本可能就會很高,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理財的這些“陷阱”,你掉進去了嗎?
陷阱三:不注意分散風險
風險一詞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分散投資,可以用一句俗語概括,“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所有資金集中在一個產品中,極易變成家庭理財悲劇,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另一方面是,風險和收益要平衡。用一句圈內老話來概括一下,“高收益一定高風險,高風險不一定高收益”。
建議大家將資產配置進行不同的配置,銀行里存一點,保險放一點,股市也投資一點,這樣可以在保障收益的同時,獲得一個更優的回報。
標準普爾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專門提供有關信用評級、風險評估管理、指數編制、投資分析研究、資料處理和價值評估等重要資訊。大家也可以參考這個進行財富配置~
“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把家庭資產分成四個賬戶,這四個賬戶作用不同,所以資金的投資渠道也各不相同。只有同時擁有這四個賬戶,并且按照相對固定合理的比例進行分配才能保證家庭資產長期、持續、穩健的增長。
關鍵詞: 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