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商用的進程,正被一再提速。無論是產業中的設備制造商還是通信運營商,眼下最為焦慮、又最為迫切的事情,是塑造一個能夠足以提振信心的開局。
在2018全球移動寬帶論壇(MBBF2018)上,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宣布:“5G在可獲得性、經濟性、應用性等三大關鍵領域均已準備就緒”。他向在場來自世界各國的通信運營商代表呼吁,對于5G,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行動:“if you build it,they will come”。
一些數據也預示著,對5G商用的前景,越來越多的運營商,正在由最初疑慮的觀望,轉向明確的動作。據胡厚崑介紹,今年華為已經向世界各地的運營商客戶,提供了超過1萬套5G基站。截止目前,已有66個國家的154家運營商在著手5G測試。預計到2025年,全球將有110個市場部署5G。
但對華為而言,雖然產業共識正日趨明確、技術的“頂層設計”業已就緒,在“5G商用”抵達的前夜,還有一個問題正在等待驗證。“我們現在在想,5G來了之后,商業模式是什么?”
華為無線產品線首席營銷官周躍峰表示:“還是看看視頻、玩玩游戲、上上網購物嗎?如果還是這些應用,我們的運營商客戶未來怎么賺到錢?畢竟建設新技術需要新的投資。”
從全產業鏈的角度看,相比于4G時代,快得多,寬闊得多,同時也昂貴、復雜得多的5G新世界,亟待匹配一個足以讓人信服的商業前景。歷經多年研發,投入浩繁的5G技術,究竟能否生發成為富饒的商業生態?換句話說就是:5G時代的“殺手級應用”將在哪里?這個問題,如今正考驗著所有人的想象力。
據周躍峰介紹,目前華為公司對于“5G”技術研發的著眼點,大都指向了“商業場景”。華為希望通過預想、聚焦潛在的場景需求,將5G的技術和命運,漸進地落地、移植到現實之中去。
華為為此正著力對外宣傳自己涵蓋“云上應用+5G管道+智能終端”的業務鏈條,這一鏈條被寄予厚望,被視為能夠創造更多可能性,衍生出更多商業新生態的“頂層設計”。
向“基于商業場景”的思維轉變,同樣也考驗著運營商陣營。
“3G時代”為移動通信行業帶來了數據和流量的概念;“4G時代”將流量經營的商業空間全部激活。但按周躍峰的話講,這種相對單一的流量經營模式,就好比“在經營一架全部是經濟艙的飛機”。
“5G時代將通信管道的能力大幅提升,不僅出現了不同型號、性能和等級的飛機,而且通過網絡切片,飛機內部又出現了經濟艙、商務艙和頭等艙。商業模式的豐富性已經大大升級了。”
從某種角度看,在5G時代的初級階段,運營商和制造商的關系正在發生微妙變化,除去既有的利益與合作格局,雙方的業務也在相互延伸和彼此啟迪。然而,對于產業所勾畫的更廣闊的5G生態愿景,目前的所有努力,更像是在邁出第一步。
“直到今天,產業里的從業者們始終在為使用場景苦思冥想,但包括企業和消費者在內,也許最終誰都無法預知真正的商業場景是什么樣子。”研究機構API負責通訊網絡領域的研究主管迪米特里斯·馬夫拉基斯(Dimitris Mavrakis)表示。
在馬夫拉基斯看來,消費者群體,也許將是5G生態圈最為重要的一環:“現在可以判斷,很多新的場景,將是由消費者創造出來的。最終的狀態也許是,運營商和消費者一起建設5G的生態”。
關鍵詞: 5G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