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來上市公司回購熱情持續升溫。昨日,中國應急、廣譽遠、眾生藥業等多家公司公告擬回購股份或回購進展。大眾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11月以來已拿出真金白銀回購股份的公司達到203家,回購數量達17.63億股,耗資143.81億元。這些公司中大量從前10月股價下跌轉為11月來的上漲,甚至跑贏指數。
逾200家公司實施回購
昨日,潤和軟件、全筑股份、中金環境、新天科技、志邦家居、廣譽遠、中國應急、澳洋健康等多家公司公告了回購股份計劃。蘇寧環球更是公告計劃拿出最高不超過8億元進行回購,以回購最高價測算,預計回購約2.29億股,占目前總股本約7.55%。
實際上,前期A股下挫時,上市公司回購得到了政策力挺。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決定,對《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條有關公司股份回購的規定進行了專項修改,明確六種情形下公司可收購本公司股份。之后的11月9日,證監會等三部門也出臺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相關措施。
而記者據Wind梳理顯示,11月以來,203家公司公告已拿出真金白銀回購了自家股份,回購數量合計達17.63億股,耗資143.81億元。
例如眾生藥業11月21日公告擬回購后,昨日便公告11月22日已進行首次回購。眾生藥業公告顯示,11月22日首次通過二級市場回購71.90萬股,占總股本0.09%,回購價格區間為每股9.19元至9.05元,耗資656.87萬元。
從回購股份數量看,紅豆股份在203家公司中居首。紅豆股份11月6日的回購進展公告顯示,截至11月5日,已回購9584.2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78%,耗資3.94億元。回購數量已非常接近公司當初方案中1億股的計劃回購數量。
此外,大北農、遠興能源目前回購數量也超過8000萬股,均勝電子、陜西煤業、魯泰B、海印股份等4家公司回購數量超過5000萬股,而華邦健康等30家公司11月公告已回購數量超過1500萬股(詳見B8《實用數據》版)。整體來看56家公司回購數量超過1000萬股,82家公司超過100萬股。
從回購耗資看,203家公司中,均勝電子以16.07億元位居第一。龍蟒佰利、世紀華通、魯泰B為回購耗資金額超過5億元。陜西煤業等33家公司也為回購花去了超過1億元的真金白銀。
156家公司11月股價上漲
對于回購原因,記者梳理發現,這些公司大致都認為二級市場股價偏離公司價值,未能實際反映公司運營情況和未來業績的增長勢頭。普遍稱回購是基于對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公司內在價值的認可,立足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增強投資者對公司的投資信心,通過回購股份推動公司股價合理回歸。
上述203家已經拿出真金白銀回購股份的公司,前10月股價表現為大面積下跌,上漲公司只有14家。進入11月份,雖然市場有反彈,但比較震蕩,滬指截至昨日月線還是下跌、創業板指漲幅只有2.6%,這203家公司股價表現明顯更強,多達156家公司11月來為上漲,其中累計漲幅高于3%的就有127家。大北農堪稱典型,前10月股價暴跌超過43%,而11月以來股價企穩并轉為上漲0.6%。11月以來股價仍為下跌公司中,也不乏跌勢較前10月趨緩者。例如歌爾股份前10月累計下跌超過58%,而11月來跌幅不到3%。因此,大量公司股價前后的迥異表現,顯示伴隨著回購進行,對其市場走勢存在一定支撐或提振。
大同證券分析師劉云峰昨日向大眾證券報記者表示,今年受市場整體下挫影響,很多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下跌,不乏已偏離真實價值者。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銀回購,有利于增加資金流入和市場交易活躍度,修復市場信心。
不過,劉云峰提醒也要注意部分公司存在這邊公司回購、那邊股東或者董監高等減持的現象,雖然減持是正常市場行為和其權利,但敏感或者特殊時刻減持,會影響投資者和市場對其信心的重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