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5G&AI年度報告》(下稱報告)指出,5G未來發展會有三大趨勢:一是網絡建設持續推進,未來十年4G仍將與5G長期共存,以提供相對無縫的用戶體驗;二是未來兩三年,5G應用仍將處于導入期,消費級應用有望率先爆發;三是5G、云計算、AI的融合創新發展已成為必然,未來還將深度融合。
17日,由搜狐科技主辦的“2021搜狐科技5G&AI峰會”在京開幕。搜狐網副總編輯、汽車事業部總經理晏成發布報告。
報告通過為期三月綜合調研,并結合專業視角和媒體視角,從技術、應用、趨勢等角度地解析了5G和AI近一年以來的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根據報告,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并在技術標準方面在全球起引領作用。應用方面,隨著2019年開啟5G商用元年,5G應用逐漸迎來導入期。國際電信聯盟(ITU)指出,5G主要用于增強移動寬帶、超高可靠低時延、海量機器類通信等三大應用場景。
未來十年4G仍將與5G長期共存
報告稱,目前5G網絡建設已進入規模部署階段,運營商將逐步停止4G網絡大規模建設,將建設重心轉往5G網絡,5G基站建設將持續推進,5G網絡覆蓋將進一步下沉,不斷從地市級向區縣級延伸,實現更廣更深的覆蓋。
報告顯示,5G不會在短期內完全改變或顛覆電信領域或其他行業,運營商應著眼于現實,避免過度投入,制定4G/5G協同發展策略。
中國信通院預計,未來十年,4G仍將與5G長期共存,以提供相對無縫的用戶體驗。
5G商用化進程將循序漸進
報告指出,5G商用化進程將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用發展路徑也逐步清晰。具有5G特性的消費級創新應用有望在2022年至2023年規模增長,進入成長期。未來的兩三年仍將是5G行業應用的導入期,并將分批次逐步落地商用。
其中,基于超高清視頻的直播與監控、智能識別等類應用將在未來1至2年內最先落地,如智能安防、遠程會診、智慧礦山、智慧港口等。5G應用將從外圍環節向行業核心領域擴展,呈現由點及面、先易后難的趨勢。
網絡尚未實現廣覆蓋
根據報告,5G發展也面臨著不少挑戰。比如網絡尚未實現廣覆蓋,投資資本成本壓力較大;商用進程比較緩慢,短期內難有殺手級應用;相關行業溝通不足,產業生態仍然有待完善。此外,知識產權和安全問題等挑戰也需要關注。
報告稱,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看到5G未來的巨大前景,也應做好規劃,保持耐心,等待5G時代真正的爆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