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是新經濟的藍海,而工業大數據是工業互聯網的“糧食”。
9月4日,工信部發布《工業大數據發展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簡稱《意見》),明確推動5G等技術在工業場景中的應用,面向能源化工、航空航天、建筑鋼鐵等重點領域培育工業大數據解決方案供應商,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大數據企業開展股權融資。
到2025年,工業大數據資源體系、融合體系、產業體系和治理體系四大體系基本建成,形成從數據集聚共享、數據技術產品、數據融合應用到數據治理的閉環發展格局。
為在多個層面、多個環節推進工業大數據發展,《意見》提出了9項重點任務和3大推進工程。比如,數據采集、傳輸、流通層面,《意見》要求加強工業大數據資源采集匯聚,包括支持企業加快部署傳感器、射頻識別、數控機床、機器人、網關等數字化工具和設備,提升設備數據、產品標識數據、工廠環境數據等生產現場數據采集能力,推動工業大數據全面采集;推動5G、NB-IoT等技術在工業場景中的應用,推進IPv6規模部署,推動工業大數據傳輸交互。
據記者了解,此前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以來,工業互聯網在業界討論的熱度一直在升高。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創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
物來物網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專業委員會特約專家牛志文從自身實踐出發對記者分析,企業面臨的最關鍵問題是如何提升制造的時間、成本和質量,效率、應變、服務等如何提升;企業缺乏全生命周期、水平與垂直的綜合供應鏈協同以及設備智能化方面的應用;工業數據的采集與解析的水平和深度不夠,數字化分析協同關聯度不夠高。
解決此問題可以從裝備、系統和服務三個方面來考慮,牛志文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舉例,比如工業機器人、高端裝備、智能裝備的廣泛應用,大數據與智能化的集成手段的進一步提高,動態感知和智能控制提升服務的集成、共享和協同水平,提升數字化分析能力和智慧化。
推動工業大數據發展,是促進工業經濟向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轉變的關鍵。
在構建工業大數據資源體系層面,《意見》提出,推動工業大數據全面采集,支持企業加快部署傳感器、射頻識別、數控機床、機器人、網關等數字化工具和設備,提升設備數據、產品標識數據、工廠環境數據等生產現場數據采集能力。推動工業大數據傳輸交互,將推動5G、NB-IoT等技術在工業場景中的應用,推進IPv6規模部署,改造升級工業企業內外網絡。
牛志文表示,工業互聯網可以促進工業提質增效,促使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全面互聯互通,可以進一步實現生產的資源優化、協同合作和服務延伸,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催生大規模個性定制、網絡協同制造、服務轉型、智能生產等新模式新業態,進一步提升質量和生產服務效率。
具體來看,工信部將指導建設國家工業基礎數據資源平臺建設工程,包括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重點產業及重大工程數據庫等,鼓勵企業、研究機構等主體積極參與區塊鏈、安全多方計算等數據流通關鍵技術攻關和測試驗證,降低工業大數據流通的風險。
此外,將指導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鼓勵企業、研究機構等主體積極參與區塊鏈、安全多方計算等數據流通關鍵技術攻關和測試驗證,降低工業大數據流通的風險。
《意見》還提及,組織開展工業大數據重點行業應用試點示范,支持能源、航空航天、建筑、鋼鐵、化工、工程機械、消費電子、家電、紡織服裝、食品追溯等重點行業企業探索各具特色的數據應用模式。結合重點行業應用示范,梳理遴選重點企業數據應用標桿,面向地方和行業企業加大對接和推廣力度,復制推廣典型應用。
工業大數據并不是目的,而是拓展分析問題的視角和幫助提升了解決問題的手段。牛志文認為,通過對工業數據的洞察,可以預測需求、預測制造、挖掘不可見世界的價值、解決和避免不可見問題的風險,供應鏈協同效率會大大提升,進而實現利用數據去整合和重塑產業鏈和價值鏈,這才是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發展的可預見未來所在。
可以預見的是,《意見》有望加速推動中國的工業互聯網發展,進而加速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馬化騰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工業互聯網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和技術條件,將對實體經濟產生全方位、深層次、革命性的影響。”記者 劉昱汝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