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Wi-Fi熱點近年來在機場、酒店、咖啡館等區域大量普及,為眾多商務人士上網帶來方便,卻也讓相應的網絡攻擊迅速增多。不過隨著4G移動網絡性價比逐年提升,以及運營商級別的安全性,都為企業提供了不依賴Wi-Fi的網絡接入方式,也讓蜂窩版商用本有望卷土重來。
外置上網卡被Wi-Fi干掉
10年前,Wi-Fi不普遍,速度也慢。很多移動工作者,帶電腦出去,用外置上網卡,連到蜂窩網上網。如今隨著Wi-Fi的普及,不論是信號覆蓋還是速度提升,加之手機屏幕變大也局部取代了電腦文件傳輸,都讓外置上網卡逐步被Wi-Fi連接所取代。
不過對此前一直不慍不火的蜂窩版商用本來說,這兩年在4G移動資費大幅下降、套餐流量逐步增加的促進下,則為其市場上的攻城略地帶來了新機遇。
4G包月成本大降 5G或100元內
在近期中移動的促銷中可以發現,每月20GB的套餐流量僅需20元,遠非前幾年70-80元1G的月套餐資費可比。在我國“提速降費”戰略的穩步推動下,企業在移動連網的選擇上將變得更為豐富。
然而面對呼之欲出的5G網絡,雖然當下國內運營商尚未公布5G資費,但中國移動曾站出來表示移動的月資費不會超過100元,更讓大家相當期待。
此外,對于商務人士使用蜂窩版商用本的話,其流量資費一般都有公司買單,在費用上就更不用愁了。但讓他們最為擔心的卻是上網安全。
商用本上網必須安全靠譜
有人說在未來10年以后,基本上全部為移動辦公,寫字樓的生意可能垮掉大半,生意只有共享會議室了。無論在哪里辦公都需要聯網,但究竟什么樣的無線連網方式才更安全呢?
老實說,沒有什么是絕對100%安全的,但如果聚焦到商用本的連網來看的話,使用4G移動網絡連接則要比公共Wi-Fi來得靠譜。為了看清其中的差別,需要先從Wi-Fi連接的風險開始了解。
Wi-Fi存三大風險
伴隨Wi-Fi普及,隨著而來的攻擊也與日俱增。其中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上:
首先,不安全或未加密的Wi-Fi熱點都為網絡攻擊者打開了大門,他們可以輕松竊取認證,攔截通信或使用惡意代碼感染設備。
其次,使用VPN(虛擬專用網絡)的筆記本電腦和其他設備,雖然可以在企業專用網絡和Wi-Fi熱點間建立安全連接,但Wi-Fi熱點本身仍然容易受到攻擊。這意味著筆記本電腦或其他設備,以及最終的企業VPN本身仍然是可以遭到攻擊的。
再有,目前最為常用的蜂窩轉Wi-Fi的連接方案同樣存在較大隱患。因為盡管移動設備的蜂窩連接是安全的,而一旦使用蜂窩連接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來創建個人Wi-Fi熱點,卻會導致從筆記本電腦到Wi-Fi熱點的連接,容易遭受中間人攻擊。
默認開著Wi-Fi就會中招
既然風險如上面所說的那么多,是不是不去主動連接就安全了呢?并不是。只要移動設備的Wi-Fi連接已打開,即使設備未通過公共Wi-Fi熱點登錄,靠近其熱點也是危險的。
事實上,如同筆者此前報道過的,使用從網上搜索到的廉價硬件和軟件攻擊工具,不法黑客就可以利用嗅探或攔截流量來傳播惡意軟件,或者獲取到對電子郵件、即時消息或VoIP通話的訪問權限。
而鑒于上述風險,各國企業已開始越來越多地限制員工使用公共Wi-Fi熱點。根據市調公司Vanson Bourne的一項調查發現,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有近70%的公司表示支持響應,他們禁止移動工作者在某些或所有時間里使用免費Wi-Fi熱點。另有15%的公司表示他們計劃未來制定這樣的規則。
蜂窩模塊將回歸商用本
對于此類問題,替代連Wi-Fi熱點的將是為筆記本電腦配備蜂窩連接模塊,讓其直連4G LTE。因為相比Wi-Fi,移動運營商的蜂窩網絡必須遵守政府級別的法律法規,以確保用戶通信的安全與機密性。而且為了履行相應的法規和合同義務,移動運營商普遍會組建多層次的通信安全防御體系,來實現安全運營的蜂窩網絡。
一般來說,直連蜂窩的商用本將享受到以下運營商級別的安全特性:
登錄到蜂窩網絡的每臺設備都會進行自主識別認證,并且必須獲得加入網絡的授權才行。
每個數據傳輸都經過加密,使數據在被截獲時無法讀取。
整個通信環路都受到保護,包括加密操作、安全認證協議和內置算法等,保護筆記本電腦和基站之間以及基站和啟用網關之間的空口安全。
除了移動運營商自帶的網絡安全防御外,目前企業也可以為蜂窩連網筆記本電腦定制更具針對性的防御策略。例如,讓企業客戶能夠監控到那些公司設備正進行蜂窩連接,并允許他們篩選這些連接來符合其安全策略。由此,蜂窩模塊再次回歸到商用本就不難理解了。
結語
當前,4G模塊、套餐資費日益走低,比以往外接3G、4G上網卡才能實現直連的情況來得更加實惠。而比Wi-Fi更為安全靠譜的蜂窩連接,加上未來5G高速、海量的場景應用,想必會為商用本再次聯手蜂窩模塊,提供一派廣闊的前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