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間,大量線下活動轉至線上,涌現或發展了辦公、醫療、教育、金融、物流配送等領域的新AI應用場景,孕育了在線新經濟的新希望。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在線新經濟緊抓數據這一“新黃金、新石油”,推動“數字化+工業化”加速融合,面臨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機遇;應以“未攻先防”的先機意識,推動產品性能優化迭代,提高有關隱私安全的技術水平,加強數據安全制度設計等,為在線新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在線新經濟面臨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機遇
疫情期間,線上直播、線上訂單、云上辦公、遠程教育、智慧門店、汽車超市、智能展廳、“共享員工”等代表性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經所財經政策研究室主任張淑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數據成為重塑業態的關鍵新興要素,是推動產業顛覆式變革的重要生產要素。在線新經濟正是緊抓數據這一“新黃金、新石油”,推動“數字化+工業化”加速融合。借助在線新經濟,企業能夠以數字化賦能,挖掘新動能,以較低成本實現規模化定制和敏捷制造,提高彈性供應能力;消費者也日益從消費單一角色轉向“設計+消費”,個性化需求得到越來越精準的滿足。在線新經濟適應了數字經濟時代“供需”發展,面臨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機遇。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疫后,“非接觸經濟”將極大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在線新經濟模式會迎來無比廣闊的發展前景。疫情期間,騰訊、阿里、美團等新型互聯網經濟不僅實現了逆勢增長,創造了更大的財富和更多的就業崗位,還將進一步拓展商業形態和細分市場,觸發視頻經濟、供應鏈經濟、節點經濟等多元化多層次發展。
“一方面,新經濟龍頭企業將具有更大的虹吸效應,汲取一切可利用資源,企業競爭生態更加激烈;另一方面,‘長尾效應’也會激情四起,一批名不見經傳的創新型小微企業會異軍突起,占據未來一定的市場份額,成為迭代創新的新生代。”胡敏說。
加強數據安全制度設計,快速跟進法律規制
在線新經濟催生出大量新的市場機會,與此同時,大量啟動地方經濟、農村經濟的“直播帶貨”消費模式也應運而生,并有力促進了線上購物、線下物流經濟更迅猛地發展,進而促進了不少產業鏈供應鏈的重構。
胡敏認為,在線新經濟形態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未知大于已知,在發展孕育期和上升期,市場競爭會出現一定的無序狀態甚至會出現惡性競爭、壟斷競爭,既要包容審慎,又要加強跟蹤監管、快速跟進法律規制。目前,在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上還存在許多短板和法律空白。尤其是在線新經濟都立足數據開發和運用,個人信息保護、信息權益維護、數據資產的權屬問題將日益走到社會前臺。兩會剛剛審議通過的民法典在人格權保護部分,對防止個人信息被侵蝕和濫用、切實保護個人隱私權等都作出了法律界定,在貫徹落實中還需要配套相當多的細則并與時俱進地加以完善。
“同時,還要處理好線上經濟和線下經濟的關系,即正確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兩者不是替代關系,要共生共榮、協同發展。”胡敏說。
張淑翠認為,數據是個人身份信息標識,在線新經濟發展不可避免要面臨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問題,應以“未攻先防”的先機意識,推動產品性能優化迭代,提高有關隱私安全的技術水平,加強數據安全制度設計等,為在線新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在線新經濟也存在數據確權、數據采集與應用的合法合規等問題,可借助數據確權服務平臺,解決數據“存、管、用”上的難題。
“在線新經濟還需加快5G等新基建建設,提高‘新基建+在線新經濟’支持力度。”張淑翠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