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不同賽道上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傳統產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融合,迸發出新的活力。2019中國·懷仁二次元經濟與人工智能峰會向與會者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技術變革,以及創新如何刷新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體驗。
一個共識是,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并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醫療、安防、制造、交通、城市管理等各個傳統行業都因AI而不同,AI為傳統產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AI讓生活更舒適、便捷、高效
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正加速鋪開。看喜劇,不笑不付費,這種有趣的付費模式因為人工智能技術而成為可能。西班牙一家喜劇俱樂部已經試水這種人工智能系統,他們在座位后面安裝上人臉識別裝置,用大數據來記錄并計算。觀眾笑一次記一次費,不笑不付錢,如果從頭笑到尾,最高的票價是24歐元。
北京大學訪問教授、未來地圖人工智能商業化實驗室聯合創始人吳霽虹在開場白中,展開了一個特別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看似簡單的場景背后,至少有7種商業模式的變革,包括訂票方式、入場驗票流程、商家定價策略、客戶支付方式、劇目創作方式、政府稅收以及消費者的消費品質等。
吳霽虹用這樣生動的例子說明,人工智能技術能給生活帶來的好處,歸根到底在于人工智能能不能解決真實的問題、有沒有效果,她認為,人工智能的應用就是要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高效。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馬少平,在梳理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后表示,人工智能仍處于起步階段。他用飛機的發展進程來做比喻——“人工智能還處于萊特兄弟時代,雖然能飛了,但離噴氣式飛機還很遠”。從萊特兄弟的飛機到噴氣式飛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空氣動力學的出現,“現在,我們人工智能理論的發展還缺少‘空氣動力學’,還需要大家共同探討。”
很多人已經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進行著技術改變生活的各種探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成林談到,模式識別是人工智能領域非常重要的方向,也是迄今為止應用最為成功的方向。模式識別在視頻監控、身份識別、行為監控、交通監控、航空遙感圖像、醫學圖像等領域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盡管現在人工智能還不能實現完全自動識別,但劉成林相信,未來其性能和精度會越來越高,在可解釋性、理解能力、可泛化性、自適應性等方面都會越來越強,“到那時,人和機器的交互會更加自然、更加平穩。”劉成林說。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生態合作部總經理賈偉以“指尖購物”為例,來介紹AI應用帶來的神奇變化。手機的背后是一個一個不同的人,他們關注的、收藏的信息各不相同,通過AI識別,每個人會獲得完全不同的推薦產品。他談到去年“雙11”2000多億元成交額的背后,其實并不是商業本身的變化,而是計算能力和數據化能力的巨大提升,“一秒鐘同時有3000萬筆訂單成交,如果沒有AI,所有的訂單、開票、支付、物流都無法實現。”他相信,AI能產生更大的產業價值。
未來人類將成為AI合伙人
人工智能正在推動各行各業的進步,從技術能力到全領域解決方案落地,AI賦能產業,為更多企業創造新的發展機遇。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發展痛點,正在被技術破解。“以往,中小企業若申請銀行貸款,哪怕是5萬元到10萬元的小額貸款,也需要提交很多材料來證明其信用。”賈偉說,如今阿里為一個小賣家提供一筆擔保、一筆貸款,大概平均要多長時間呢?3秒!其實這背后就是通過AI的計算能力來做的行業應用。
同樣的,在傳統的農業領域,人工智能正在徹底改變著千百年來靠天吃飯的農耕模式,通過傳感器傳遞出的各種信息數據,生產者可以坐在辦公室監控農業生產狀況,AI可以在合適的時間給農作物提供合適的光照、水分等。
“我們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優質資源稀缺。我們缺好的老師、好的醫生、好的律師等。”科大訊飛國際合作部總經理張武旭說,他們正在通過AI手段,讓更多普通人分享到AI的紅利。在教育領域,技術專家提供了“教、學、考、評、管”全流程的解決方案,通過知識圖譜和大數據分析,精確定位每一個學生在每個階段的知識點分布,能夠有效推送他們比較不擅長的題目,進行拓展訓練等,快速提高學習效率。
“無論你愿不愿意,人工智能發展勢不可擋。”吳霽虹說,未來人類必然會成為AI的合伙人,即人機融合。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就是要在AI的撬動下建立起一個要素齊全、更加開放協同的生態系統。張武旭也認為,人機耦合代表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這是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認知努力創造的美好未來,沒有什么可以阻擋我們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的愿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