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印象中的華為一直是做聯接的,在過去30多年里,華為在聯接領域持續不斷地投資,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華為不只是做聯接的公司,對我們來說,聯接和計算同樣重要。”9月18日,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在2019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表示。
基于此,華為在同日發布了首個計算產業戰略,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布局:對架構創新的突破、對全場景處理器族的投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商業策略,以及不遺余力地構建開放生態。華為認為,未來10年是計算產業的黃金10年,雖然有很多挑戰,但也是一片巨大的藍海。根據Gartner數據,預計截至2023年,計算產業的規模將超過2萬億美元。
胡厚崑在會后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華為形成系統的計算產業戰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從業務戰略來講,華為的定位是賦能構建智能世界,而聯接和計算是智能世界的兩大關鍵技術;另一方面,計算產業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的節點上,人工智能的計算將會成為主流。
從規則計算到統計計算
如今,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如火如荼,猶如上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產業正引領著新的浪潮。而這股浪潮的興起離不開NPU(嵌入式神經網絡處理器)的發展。9月18日,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在華為全聯接大會上稱,NPU基于統計的計算模式,成為了當前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基石。
據胡厚崑回憶,在他大學第一次接觸到計算機的時候,編程老師教的就是,一個公式對應一個結果,這樣的計算模式被稱為基于規則的計算模式,即CPU。CPU在當時很好地解決了人口普查、彈道計算等問題,但對于一些無法用確定規則描述的問題,例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實時翻譯等,解釋起來就非常吃力。
這樣的背景下,基于統計的計算模式NPU在2010年應運而生,其能夠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在華為看來,這種計算模式將逐漸成為主流,預計5年后,AI計算所消耗的算力,將會占到全社會算力消耗總量的80%以上,這也說明,計算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智能時代。
“實際上計算產業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的節點上,計算模式正在發生變化,人工智能計算將會成為計算的主流,這種計算對算力的需求非常大,回頭看我們的行業,其實大家對于提供這樣的算力還有很多困難,這也給華為提供了一個機會。”胡厚崑表示,“只要問題存在,我們就應該解決,而且計算產業的規模是足夠大的”。
9月18日,華為首個計算產業戰略正式發布,分別從四個方面布局:對架構創新的突破、對全場景處理器族的投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商業策略,以及不遺余力地構建開放生態。
Atlas 900云端部署
全聯接大會現場,胡厚崑還發布了AI訓練集群Atlas 900,據介紹,這款產品是當前全球最快的AI訓練集群,由數千顆昇騰處理器組成。具體來說,當Atlas 900應用于天文探索、石油勘探等領域時,原來花費好幾個月的工作現在只需幾秒鐘。
胡厚崑稱,在衡量AI計算能力的標準ResNet-50模型訓練中,Atlas 900只用了59.8秒就完成了訓練,這比原來的世界紀錄快了10秒。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短跑冠軍跑完終點,喝完一瓶水才等到第二名。
支持這樣強大算力的AI訓練集群實際體積也非常龐大,通過產品展示圖可以看到,一個Atlas 900是由16個機柜組成,而一個機柜有一人多高,對于企業來說,是名副其實的“重資產”。
基于此,華為提供了另一種解決方案,在獨立售賣Atlas 900的情況下同時將其部署在云端,客戶通過購買華為云服務也能享受Atlas 900的強大算力。
華為云業務總裁鄭葉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云服務對于華為來說是商業模式的轉換。“把我們原來的計算能力、儲存能力、網絡能力,用云服務的形式提供給客戶,而我們傳統的產品還是原來的商業設計……所以華為原來成功的商業邏輯今天仍然存在,只不過換了一個商業模式對外呈現而已”。
每經記者:任芷霓 每經編輯:陳俊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