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已經到來,支持與反對的聲音卻交織不斷,行業規范與治理的方向何在?8月29日下午,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治理主題論壇在上海世博中心召開,以“合作治理 共創未來”為主題,數十位國內外專家齊聚,探討AI治理現狀的同時,為未來發展提供思路。
在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演講時表示,AI治理的緊迫性越來越高,應以“科技向善”引領AI全方位治理,確保AI“可知”“可控”“可用”“可靠”。“面對技術競爭、貿易沖突等矛盾,我們應該拿出智慧和胸懷跨過這些壁壘,加強全球治理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馬化騰強調說。
對此,外交部前副部長、清華大學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在論壇上作了回應。“傳統的立法是需要等待的,需要社會不斷地實踐來積累共識。”她說,面對AI如此快速地發展,法律制定需要新的思維。
治理和發展同時進行。今年5月,上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揭牌,明確了建立健全政策法規、倫理規范和治理體系的相關任務。6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突出了負責任和開放協作的主題。
但也有表示擔心的聲音:“剛開始發展就講治理,會束縛手腳。”對此,傅瑩說,對AI治理應該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保護科學家創新動力的同時,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也需長遠考慮,為下一代留下更多的可能性。
大數據被視為AI發展的基石。在過去很多年里,人們并沒有意識到大數據使用中的隱私風險,而企業對用戶數據的收集使用也達到了無節制的程度,導致近年來“數據丑聞”集中爆發。走在AI應用領域的前沿,除了法律制約,肩負起社會責任,企業也責無旁貸。
擔起AI治理的責任,青年科學家代表也在論壇上發布了《中國青年科學家2019人工智能創新治理上海宣言》(簡稱《上海宣言》),從倫理責任、安全責任、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等四個方面提出治理方向,以此詳細展開為隱私保護、多樣公平、道德規范、技術穩健、算法透明、法治問責、人類作用、環境友好、應用益民九大原則。《上海宣言》展現了中國青年科學家參與推動全球AI倫理道德發展的責任擔當與強烈使命。
AI在全球范圍內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工作、生活,能否有效治理,關乎全人類共同利益。傅瑩表示,AI治理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達成共識,如在軍事上的無核發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
“要在全球范圍內達成共識,我們首先必須建立一個框架。”聯合國科學和技術促進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彼得·梅杰說,聯合國今年有一個“AI FOR GOOD”項目,項目大會上,將有40余項相關議題得到討論,探討30余個聯合國機構如何在AI發展中發揮作用。”
此次人工智能治理主題論壇的目標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AI治理國際交流平臺,推進各國、各地區在AI治理領域的互鑒與合作;闡釋探討相關治理規則,為世界AI發展貢獻中國方案;發布我國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方面的最新成果。
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科技部發布了依托上海依圖、上海明略科技集團等10家公司建設的新一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塑造以重大功能型平臺建設為牽引的良好創新生態,也是上海人工智能試驗區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
據悉,在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和上海市科委指導下,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治理主題論壇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和上海科技會展有限公司承辦。
劉思江 本報記者 王 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