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中讀的會員卡分銷一夜之間在朋友圈刷屏,一日之內售賣5.4萬份,也讓這個《三聯(lián)生活周刊》(以下簡稱《三聯(lián)》)推出的知識平臺第一次為大眾所熟知。
然而,當知識分銷后來被微信緊急叫停,一次性打包售賣10年雜志電子版的“大甩賣”,注定要回歸到細水長流的知識付費。
傳統(tǒng)媒體轉型的最大痛點:文字內容“產品化”
雖然中讀也曾經找過朗郎這樣的明星IP來合作頭部內容,但并不順利。因為與得到、喜馬拉雅這樣的頭部內容平臺相比,20多年下來積累的優(yōu)質內容及讀者群體,才是中讀相比其他平臺最大的優(yōu)勢。
然而,把這些文字內容專為化知識付費產品,卻注定要經歷一個“內容產品化”的過程。10年電子版會員卡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也要讓位于更精細、更原生、更智能的產品設計。
“我們的文字內容是常態(tài)化生產的,但是音頻內容沒有達到這個目標,不管是小課還是專欄,都不能做大常態(tài)化生產。”中讀創(chuàng)始人朱文軼曾經表示,讓音頻內容可以有規(guī)律性地持續(xù)生產是中讀團隊一直以來的追求,也是整個知識付費行業(yè)的“痛點”。
2018年,中信出版集團找到《三聯(lián)》,將《我們?yōu)槭裁磹鬯纬贰ⅰ端纬切┤恕穬蓚€“爆款”封面故事集結出版,這也是雜志將內容再次變現(xiàn)的傳統(tǒng)方式。
然而,隨著互聯(lián)網碎片化內容獲取變得愈發(fā)廉價與便捷,紙質書銷量的連年下滑,對于雜志來說,“集結出版”這塊原本脂肥膏厚的蛋糕優(yōu)勢不再。
“我們還可以做什么?”當中信出版的圖書引發(fā)了一定反響后,《三聯(lián)》總經理李鴻谷陷入了新的思考。
本次大會上,李鴻谷提到:
古登堡發(fā)明印刷機的時間是1439年,有個統(tǒng)計是,此后的1453到1503年,歐洲的印刷文本共800萬冊,等于之前歐洲全部手抄本的文字量。
而如今,隨著信息進入互聯(lián)網深度傳播時代,全球每年創(chuàng)造的信息量更是不計其數(shù)。《三聯(lián)》的執(zhí)行主編每日至少要通過pad或手機、電腦讀5萬字的文本,這些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和“視覺超載”。
AI音頻技術,突破了聲音內容的生產瓶頸
鑒于此,《三聯(lián)》開始考慮擴大此前于2017年開始試水的音頻課程,將宋朝故事發(fā)展成了音頻內容《我們?yōu)槭裁磹鬯纬?mdash;—宋朝美學十講》。繼按專欄集結成書之后,存量內容又有了更易消費和傳播的呈現(xiàn)方式。
只是接下來,在大規(guī)模“文字音頻化”的過程中,原作者的時間成本與專業(yè)聲優(yōu)的制作成本,成為了其盤活億級內容資源的瓶頸。
在中讀開設音頻節(jié)目的《三聯(lián)》資深主筆袁越,談到了自己錄制時的使用感受:
我花15年寫了80多萬字的《生命八卦》專欄文章。如果在錄音棚里把它們一遍又一遍朗讀出來,會累死。如果用普通音頻軟件來讀,又很容易讀成催眠曲。
隨著AI語音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中讀終于找到了音頻內容常態(tài)化生產的“最優(yōu)解”。
8月21日至8月25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期間,中讀舉辦了以“聲音里的知識和AI”為主題的知識大會。在大會上,中讀介紹了自己謀求轉型的新經驗,在2017年年入局付費音頻領域后,又發(fā)布了首個AI語音定制專欄。
為此,《三聯(lián)》采用的新方式,是攜手微軟,將個性化語音定制技術運用到有聲內容生產中,AI音頻在經過訓練后被賦予文章原作者的聲音,讓聽眾感覺到“如聞其聲”。
傳統(tǒng)的有聲內容主要依靠名人、主講人或者聲優(yōu)親自上陣錄制,往往需要耗時幾個月,成本巨大。聲音錄制也受限于人員、時間、環(huán)境等因素,無法實現(xiàn)產能最大化,求知者接收優(yōu)質內容的時間也會隨之延遲。
而個性化語音定制系統(tǒng)則徹底突破了生產瓶頸,只需少量訓練數(shù)據量就可以訓練出一個逼真自然的人工智能聲音,大幅度提高了存量內容的轉化效率,有利于優(yōu)質內容的高效生產、再生產以及聲音知識的優(yōu)化和傳播。
文字內容的音頻化也不僅是一個文字轉換為聲音的過程,更是與用戶關系的進一步拉近,畢竟性格各異的聲音比千字一面的文字更有親切感,更容易打造作者的獨特人設。
不僅如此,相比于文字內容結集出版,音頻課程的規(guī)模化生產可以更自由、靈活地對文字內容進行結構化梳理,無論是大課、小課都可以靈活定制。除了億級的存量內容,《三聯(lián)》每期15—20萬字的內容將成為源源不斷的內容庫。文字內容與音頻課程的同步、互動,也將激發(fā)出更大的想象空間,可以稱得上是內容領域的O2O。
破壁語種障礙,多語言音頻內容助力文化出海
AI技術也使“生產出形式多樣的衍生內容產品”成為可能。“讓課程主講人開口說他不會說的語言,從英語、法語甚至是當?shù)胤窖裕瑢崿F(xiàn)多語種及多種說話風格的輸出”是中讀進行的另一項大膽嘗試。
本次大會上,中讀除了展示首個AI音頻產品《土摩托·生命八卦》外,還展示了最新推出的《宋朝美學十講》的英文版本。
當《三聯(lián)》與中讀的高知用戶走向海外,常常會遇到向外國人傳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向需求。此時,AI技術便可生成有一定語調和節(jié)奏感的他國語言版中國故事,便于擁有對外漢語傳播交流需求的人群向外輸出。
不僅如此,這種中英文內容的切換,對在國內生活的海外留學生和專家學者來說,也拓展了學習漢語和漢文化的途徑和內容。
在“中讀”《土摩托·生命八卦》知識音頻欄目下,鈦媒體發(fā)現(xiàn),有受眾指出了音頻仍像“機讀”、斷句和讀音錯誤等技術bug。誠然,當AI音頻初推之際,技術的不足會影響用戶體驗;不過,技術會隨著發(fā)展而進步,AI音頻普及之后可能帶來的知識產業(yè)變革,卻是不容忽視的行業(yè)新風向。
在AI語音技術的加持之下,能夠轉換語種的合成音頻產品,對于《三聯(lián)》來說,不但盤活了存量內容資源、拓展了用戶的碎片化使用場景,還破壁了語言限制、將用戶肖像擴大到了截然不同的新群體中。
同時,AI音頻的普及,還使原本生產一次性內容的文字工作者變成了IP供應商,極速提升了產品二次變現(xiàn)的效率,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傳統(tǒng)寫作者的生存狀態(tài)。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