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發布全球首個合成新聞主播——“AI合成主播”,引起全球的廣泛關注。這款“AI合成主播”是怎樣的?看起來是否會有些奇怪?主播行業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在未來,人工智能會取代、統治甚至消滅人類嗎?
全球首個“人工智能主播”在中國上崗!
近日,新華社聯合搜狗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布全球首個合成新聞主播——“AI合成主播”。
這不僅在全球AI合成領域實現了大突破,更是在新聞領域開創了實時音視頻與AI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
據介紹,“AI合成主播”是通過提取真人主播新聞播報視頻中的聲音、唇形、表情動作等特征,運用深度學習技術聯合建模訓練而成。
該項技術能夠將所輸入的中英文自動生成相應內容的視頻,并確保視頻中音頻和表情、唇動保持自然一致,展現與真人主播無異的信息傳達效果。
AI技術“克隆”出真人主播“分身” :
更令人驚訝的是:“AI合成主播”已經和大家見面了。
目前,“AI合成主播”已經在新華社正式上崗,已被運用到進博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重要新聞事件,以及突發、科技、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新聞報道。將“AI合成主播”與短視頻一體化生產制作,呈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聞短視頻。
“AI合成主播”視頻在新華社中英文客戶端、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新華視點微博、新華社中國網事微博、新華社“微悅讀”小程序播發后,引發網友持續關注。
中國“AI合成主播”火遍全球
幾天來,全球媒體紛紛予以持續關注,路透社、BBC、CNN等數十家海外權威媒體以文字、視頻等方式進行了報道。
BBC(英國廣播公司) 、REUTERS(路透社)的報道頁面
《參考消息》援引外媒報道稱,中國的新聞主播可能面臨一些新的競爭——人工智能機器人在播報新聞時可以模仿人的面部表情和舉止。
除此之外,《泰晤士報》、福克斯新聞、今日俄羅斯電視臺、法蘭西24電視臺、《新聞周刊》《洛杉磯時報》、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等媒體也進行了報道。
1
外媒如何評價?
“AI合成主播”受到業內關注,引發眾多討論。
路透社報道稱,這個AI主播是以中國新聞主播邱浩為原型的,它身穿黑西裝打著領帶。這是中國旨在提升其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能力努力的一部分。
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英國《衛報》的報道頁面
英國《獨立報》網站則稱,新華社的AI主播是一位栩栩如生的數字化播報員,可以通過模仿真人主播的形象和聲音朗讀文本內容。
2
“AI合成主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受到贊許的同時,有些媒體認為“AI合成主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稱,新華社似乎知道AI主播是需要不斷完善的,正如AI主播在其首次播報中所強調的那樣。它說:“作為一名正在研發中的人工智能新聞主播,我知道我需要改進的還有很多。謝謝。”
美國《華盛頓郵報》、美國《赫芬頓郵報》關于“AI合成主播”的相關報道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學榮譽教授諾埃爾·夏基表示,AI主播是一個不錯的嘗試,今后我們會看到它不斷改進。
怎么想不到,人工智能在向無數個崗位發起挑戰之后,這一次把矛頭瞄準了主播人這個行業!
主播,這一鐵飯碗未來要被打破了嗎?
人工智能正在取代這些職業...
不久前,阿里巴巴的無人酒店開業,讓我們見識到了機器人及自動化技術的厲害之處。
人工智能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人們或許開始擔心,人工智能還有多久將取代我們的職業呢?
快遞機器人:
外賣機器人:
無人餐廳:
人工智能設計師每秒鐘做8000張海報:
在云掌財經首席研究員水木然看來,人工智能取代我們的職業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階段:取代藍領
第二階段:取代白領
第三階段:取代管理者
第四階段:取代藝術家
先看第一階段,根據斯坦福教授卡普蘭統計:美國注冊在案720個職業,將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最被取代的就是各種藍領工人,來看下面這個視頻:
機器人Hadrian X能60分鐘內砌起1000塊磚,過程中還能研磨、切割磚塊,每周24*7連續工作。兩天之內,就能搭起一棟住房。
這樣的遭遇也同樣出現在其它藍領工人身上,諸如服務員、接線員、快遞員等等。
而那些高端的白領呢?
他們也并不能幸免遇難,比如財務機器人:德勤的財物機器人,一個頂15個人類,每周24*7工作。36萬小時的人力工作,財務機器人幾秒就能完成!
再比如公務員機器人:新西蘭“薩姆”(機器人公務員)能通過Facebook 回答市民提問,它有無限記憶存儲量,永遠不會忘記或忽略每個人的問題,做決定能絕對的公平公正。
比如日本的市長機器人,日本多摩正在選舉下一任市長,機器人“松田Michihito”作為候選人之一備受矚目。(她有自己推特賬號)
它競選時說:
機器人沒有情緒、欲望,政務處理不會感情用事,不收賄賂、不休息,可以存儲消化大量數據,節省辦公…
有人會說,AI可以模仿人類的機械行為,卻無法模仿人類的藝術靈感吧?
那么就來看一看藝術機器人吧!
意大利機器人鋼琴師現場彈奏鋼琴,郎朗聽后都驚呼:“機器人Teo速度超越人類,節奏精準!”
還記得霍金生前的告誡嗎:“機器人的進化速度比人類想象的快,它們的終極目標將是不可預測的。我真的很怕人工智能取代人類,成為新物種。”
未來已來,人類將迎來一場解放?
未來,快遞小哥騎著“三蹦子”和電動車穿梭在街頭巷尾的場景可能也看不到了,他們或許將是第一批開飛行汽車的人。當然,還有無人配送。菜鳥、京東、美團都想成為這場競賽的頭號玩家。
未來,一塊手表、一副眼鏡、一臺音響可能會代替手機。大數據、云計算、AI可能會成為我們的生活助理。看看國內的BATJ,看看國外的蘋果、谷歌、亞馬遜,這些科技巨頭的行動已經趕超了我們的想象。
在2017年的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馬云宣布人類即將迎來一場解放:
“在可預見的二十年內,人類每天只需工作4小時,每周只上3天班。未來世界程序化的工作都會被機器所取代,我們需要做的,是讓人活得更像人,機器更像機器。”
也就是說那些流水線、收銀員、餐飲人,甚至編輯、文案、程序員等等職位都會被顛覆。
職業被顛覆的那部分人去哪里?并不是無工可打,而是去瓜分機器無法取代的那些行業里的工作,縮減他們的工作時長!
所以馬云說,機器取代人類的工作,人類無需太過擔心,未來人類每天只需工作4小時,每周工作3天。
這意味著我們將有更多時間陪家人、去旅游、去吃喝玩樂,把精力浪費在美好事物上面,而不是現在的朝九晚六。
無獨有偶,李彥宏、馬斯克也紛紛站隊馬云: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人類工作模式,擁有更多休息時間將成為人類常態。
李彥宏曾說,未來人類將可能實現每周工作2天休息5天。
馬斯克也直言:上班這種苦差,未來都是機器人干的。隨著自動化在未來成為常態,可供人類選擇的工作崗位可能會越來越少,人們也將獲得更多的閑暇時光、更好地享受生活。
人工智能到來后,毫無疑問,人類的時間將得到更大解放。
不過,與此同時,“人”與“機器”之間的競爭問題又該怎么辦呢?
圖解丨人工智能會取代、統治甚至消滅人類嗎?
人們不禁開始擔憂,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會不會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人工智能可能在未來統治,甚至消滅人類嗎?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擔心,不妨跟隨今天的圖解全面了解人工智能。相信看完圖之后,你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未來,我們該怎么辦?
水木然認為: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一定會形成“人”和“機器”的競爭。
在未來,人和機器應該是世上兩種性質不同、但能力相當的物種。這兩種物種要想并存,就要有差異化。
從現在開始,人類和機器要分道揚鑣,人類負責思考和人文,機器負責運算和執行。人類需要把理性和邏輯的事情交給機器,把自己的情操發揮的越來越高尚。
機器人超越我們的,是智商和運算層面,而人的理解、情感、同情心、共鳴性等軟實力,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我們需要激發大腦的這些潛能。
人類必須守住情感和靈感的陣地。
我們必須在優秀的高科技能力之外,培養符合高感性和高體會的工作能力。
未來的社會風尚容易被那些具有有人文關懷的人去引領,這些人包括藝術家、設計師、小說家、護理員、咨詢師等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