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商湯科技了解到,科技部正式宣布依托商湯科技建設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這是我國第五大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最新一輪人工智能熱潮方興未艾。人工智能技術在向諸多行業和商業場景滲透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也涌現出來。
“國家隊”領跑的開放創新平臺
去年11月,科技部公布首批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依托百度公司建設自動駕駛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設城市大腦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騰訊公司建設醫療影像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科大訊飛公司建設智能語音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記者從商湯科技了解到,新設立的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將在四個方面發揮核心使命,其中包括建立人工智能國際化人才體系并培養國際化人才;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創造以眾創空間、孵化器為代表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態環境等。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想要搭建人工智能開放平臺。”易觀分析師肖菲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把這幾大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稱為“國家隊”。
科大訊飛是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國家隊”成員之一。科大訊飛開放平臺業務部總經理齊舒萱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這家公司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上已有83萬開發者,連接的終端數超過19億,日均交互超過47億。
再來看看百度。今年7月,百度大腦宣布升級至3.0版。百度大腦3.0的開放能力也進行了升級:已開放120多項領先的場景化AI能力與解決方案,并通過開放定制化平臺以及軟硬一體的AI能力,持續降低AI應用門檻,幫助開發者和企業應用AI實現業務升級。
目前百度大腦每天調用次數超過4000億次,調用的人中既有AI工程師,也有零AI基礎的初入門者、希望轉型AI的工程師,還有來自各行各業、規模大小不一的企業。
肖菲告訴記者,除了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國家隊”以外,越來越多人工智能領域的初創廠商也開始嘗試搭建人工智能開放平臺,以圖像識別著稱的曠視科技就是這樣的例子。
從“技術賦能”到“服務賦能”
肖菲介紹,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的作用主要是連接了兩方。一方面它連接了開發者和一些研究機構。另一方面可以連接許多下游的企業,比如一個以圖像識別為主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可以將相關技術能力開放給希望在圖像識別領域開辟業務的創業團隊。
“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可以降低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的門檻。”齊舒萱說,通過技術接口對外開放,那些原來沒有核心技術的開發者,也可以利用這些技術去做人工智能相關的應用。
但齊舒萱告訴記者,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的業務內容遠遠超過技術開放。
以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為例,該平臺已有8年歷程。齊舒萱介紹,最初兩三年平臺的主要業務是將技術開放出來,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加入。現在這方面的業務只占科大訊飛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的30%到40%。除“開放賦能”以外,越來越多的業務是“服務賦能”。
“我們在8年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很多開發者有創業的想法,但是對于如何接入人工智能技術能力進行應用開發也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所以就需要有人告訴他們,怎樣才能接入,怎樣去開發應用,應用做得好不好。”齊舒萱告訴記者,這些就屬于人工智能開放平臺“服務賦能”的部分,而科大訊飛的AI大學就可以提供這些服務。
除此之外,齊舒萱介紹,科大訊飛還設有加速器,為創業團隊提供資金、技術、運營等方面支持。
無獨有偶,記者從百度了解到,除了開放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百度也面向AI領域創業者推出加速計劃——百度AI加速器,目的是為AI領域創業者或希望借助AI進行業務升級的創業者,提供技術、產業合作、營銷傳播、課程和投資等多層面的資源支持。
目前百度AI加速器已開展到第三期,共有幾十家企業加入,其中90%以上的企業成功接入百度AI技術;超過80%伙伴,借助百度AI技術,對產品和服務進行重大升級。
開放平臺之間競爭激烈
肖菲介紹,由巨頭領跑,國內人工智能開放平臺日益興起,趨勢緊跟國外步伐。早些年國外人工智能領域的巨頭如谷歌等開始進行技術開放,國內人工智能企業也開始嘗試營造行業的開放生態。
在肖菲看來,搭建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的基本“門檻”在于,這些企業需要在人工智能的底層技術或者細分領域例如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
為什么要設立人工智能開放平臺?
以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為例。齊舒萱介紹,剛開始企業擁有人工智能技術時,發現可以用它開發一些應用,但是一家企業并不能滿足整個市場的所有需求,這就需要一些合作伙伴一起加入讓行業不斷發展壯大。而現在,發展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的意義則在于,讓整個行業的生態越來越完善。
肖菲則認為,人工智能開放平臺一方面可以不斷提升整個行業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對于設立平臺的企業來說,也可以把更多的開發人員和合作伙伴拉到自己身邊共同推動技術的發展,有利于自身技術水平的提升。
比如,創業團隊在接入某企業設立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后,不僅可以獲得技術支持,如果創業項目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企業可能會直接對其進行投資。這從長遠來看,也有助于提升企業的整體實力。
不過肖菲認為,目前來看人工智能開放平臺也有一些值得提升之處。比如,人工智能開放平臺之間的底層技術差別不大,因此同質化競爭的現象比較明顯。另外,由于開放平臺之間的技術標準和規則有不統一的地方,容易導致重復開發,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費。
延伸閱讀
我國人工智能企業總數超千家
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截止到2018年6月,全球共監測到人工智能企業總數達4925家,其中美國人工智能企業數2028家,位列全球第一。中國(不含港澳臺地區)人工智能企業總數1011家,位列全球第二,其次分別是英國、加拿大和印度。
從成立時間看,中國人工智能創業企業的涌現集中在2012—2016年時期,在2015年達到頂峰,新增初創企業數量達到228家。從2016年開始,創業企業的增速有所放緩。
全國人工智能企業的平均年齡為5.5年。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初創企業云集,企業平均年齡相較于全國更年輕,平均年齡在5.5年以下。山東和遼寧等地老牌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企業轉型較多,企業年齡相對較大。
2017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237.4億元,相較于2016年增長67%。其中以生物識別、圖像識別、視頻識別等技術為核心的計算機視覺市場規模最大,占比34.9%,達到82.8億元。
中國人工智能創業熱潮與投融資熱情在2017年回歸理性,但隨著人工智能各項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各類應用場景的落地,預計在2018年,人工智能市場增速將達到75%,整體規模將達到415.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