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變AI賦能新引擎,匯聚技才潮涌大灣區。4月19日至20日,2025年大灣區創新生態大會在廣州召開。
本屆大會聚焦“人工智能與技術經理人”主題,匯聚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院所、科技企業、投融資機構、服務機構等各領域專家,融合政策、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共同探討AI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大會設置主題活動、高峰對話、資源對接、清單發布、簽約揭牌等板塊,包含2025年大灣區創新生態大會主場活動、“K說聯盟,尋跡廣州”主題活動、“粵鄂同行,新質共贏”主題活動、全國科技成果轉化協作聯盟會議、大院大所系列活動--成果轉化精準對接活動等系列活動。
本屆大會由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鳳凰網聯合主辦,全國科技成果轉化協作聯盟、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廣東省靈山論壇科學中心、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聯盟、廣州市科技金融創新研究院、湯遜湖科技創新中心(武漢)有限公司協辦。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魏建國,中央駐澳辦廣東聯絡部二級巡視員李國文,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雷進,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原二級巡視員、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協會會長周木堂,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陳俊龍,廣州開發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梅少成,大灣區科學論壇秘書處主任王翔,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助理李啟榮,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秦海鷗,北京首都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曉宇,吉林省工業技術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理事長兼院長白緒貴,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副會長、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郜春海,中國東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總裁蘭世立,中航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鄧海清,廣州潔特生物過濾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袁建華,中航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鄧海清,廣州工控科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倩,廣州交易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易智雄,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院長于廣平,京信通信系統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學鋒,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黃健,花都區科工信局黨組成員、區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吳明昊,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副院長顧海文等嘉賓,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技術經理人、金融機構、服務機構以及新聞媒體等單位代表出席會議。
深化AI探索與應用,引領高質量創新生態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作出部署,專門提到“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相繼出臺,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與成果轉化營造了良好政策環境。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明確提出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科研范式變革,提高科研組織效率,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2025年大灣區創新生態大會聚焦人工智能技術的探索與應用,強化技術經理人在人工智能成果轉化中的作用,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完善創新生態體系,推動大灣區實現更高質量的創新發展。
商務部原副部長,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魏建國為大會致辭。圍繞“盡快建立中國特色技術經理人體系”這一主題,他指出,隨著我國新質生產力的新發展,如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傳統產業升級問題亟待解決,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技術經理人道路,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也是當下科技領域彎道超車的必然選擇。當務之急是改變傳統觀念,做好頂層設計;強化政策和制度保障,形成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以及把人才的培養和企業的認證作為工作的切入口來抓,滿足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需要。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原二級巡視員、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協會會長周木堂在致辭中表示,聚焦人工智能技術探索與應用,契合大灣區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占高地的需求;強化技術經理人在人工智能成果轉化中的作用,將優化大灣區創新生態體系。本次大會匯聚了各方智慧,探討人工智能和成果轉化的經驗,助力大灣區在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為大灣區乃至全國成果轉化提供全新思路和示范,共同推動大灣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邁向新高度。
在大灣區建設持續推進的當下,財政政策的導向與政府投資結構的優化,對創新生態建設中的資金支持、項目落地等環節影響深遠。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以《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優化政府有效投資結構》為主題,從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消費與有效投資的關系、企業投資與政府投資等方面進行開幕演講。他認為,企業應在競爭性商業領域進行投資,而政府則應在市場失靈的領域進行有效投資,如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政府有效投資將擴大內需、改善民生、提升景氣、優化結構、增加發展的長遠后勁。
在如今數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時代,計算機技術尤其是模型創新技術,已然成為推動各行業創新變革的核心動力。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陳俊龍以《大小模型協同創新技術及其應用之探討》為主題,分析了人工智能發展歷程、生成式模型相關成果及政策、DeepSeek模型特點和影響、人工智能的行業應用和未來發展方向,他指出未來人工智能發展應是生成式模型與決策型模型的組合,生成式模型生成內容,決策型模型進行決策。
灣創技術經理人事務所揭牌
打造AI驅動、全國聯動的成果轉化合伙平臺
2022年,“技術經理人”作為新職業正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歸為第二類“專業技術人員”,為長期活躍在技術轉移一線的從業者明確了正式的職業身份;2025年,由中國科協、科技部共同組織編制的我國首套技術經理人分級教材出版發行,為行業提供標準化、系統化的學習和培訓工具,提升技術經理人的專業素養。
“要把中國技術經理人看作是中國未來科技轉化市場上的血液,目前技術經理人已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魏建國表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技術經理人將達到10-15萬人的規模,特別是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技術、經營、法律、財務精通的專業化復合型人才將達到5萬人以上,面向未來,建立全國性技術經理人行業協會等平臺勢在必行。
大會期間,在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魏建國,中央駐澳辦廣東聯絡部二級巡視員李國文,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雷進,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原二級巡視員、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協會會長周木堂,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廣州)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秦海鷗,廣州開發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梅少成,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助理李啟榮,大灣區科學論壇秘書處主任王翔的見證下,灣創技術經理人事務所正式揭牌。
灣創技術經理人事務所由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發起成立,經過特批已在廣州完成實體化注冊。作為全國首個以實體化、市場化模式運作的成果轉化合伙平臺,它以“AI+產業鏈情報+全國協作網絡”為核心驅動力 ,借助“灣創成果轉化”小程序,構建起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體系,開創“技術經理人合伙制”這一嶄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國需求、全國解決”的開放式成果轉化樞紐,有效推動科技成果快速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加快成果轉化進程。
“灣創技術經理人事務所旨在為技術經理人提供更多的業務場景和工作機會,確保技術經理人有活干、有場景,推動技術經理人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秦海鷗表示,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致力于建立技術經理人能力分級分類評價標準,與來自科技成果轉化各環節、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共同參與了技術經理人分級教材的編制。從科研助理的潛心鉆研,到項目經理的統籌規劃;從技術經理人的精準對接,再到科創合伙人的戰略引領,灣創技術經理人事務所將構建起一套全周期培養、生態化賦能的技術經理人職業成長體系。
作為大灣區科技服務改革的標桿性機構,灣創技術經理人事務所將持續深入探索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全新范式,不斷創新服務模式與機制,助力中國科技產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有組織的成果轉化
培育從科研助理、項目經理到技術經理人再到科創合伙人的進階之路
技術經理人生存現狀如何?是中介還是資源組織者?傳統企業如何擁抱新質生產力?練內功重要還是找市場重要?成果轉化補貼效果如何?當前科技成果轉化面臨諸多困境,包括產學研合作機制不健全、利益分配失衡、知識產權權屬不清、技術經理人培養體系滯后、技術交易平臺賦能不足等問題。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秦海鷗帶來主旨演講《有組織的成果轉化——培育從科研助理、項目經理到技術經理人再到科創合伙人的進階之路》,他通過幾個“時代之問”引發大家對于技術經理人建設現狀的思考,深入剖析了當前產學研合作中的重重難點,并以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人工智能+技術情報+全國協作網絡”為核心的發展實踐為范例,系統闡述如何展開有組織的成果轉化與有組織的全鏈條創新。
“技術經理人不僅是中介,更是資源組織者,需要幫助企業洞察產業需求,組織資源。”在他看來,技術經理人不應僅僅局限于成果與需求的牽線搭橋者,更應向著深度參與科創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科創合伙人方向發展。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通過有組織的成果轉化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打造AI派單撮合平臺,通過AI實現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舉辦各類創新創業相關活動,服務產業企業;設立“概念驗證點燃資金”,篩選出具有創新性和市場潛力的項目,提供種子輪投資;組織“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技術經理人”作為“科創合伙人”全流程介入,陪伴科學家流程化創業;以“全周期培養、生態化賦能”為核心,構建技術經理人職業成長體系。
“大灣區技術經理人進階之路”通過年齡分層與職業躍遷體系,從25歲以下的應屆生的科研助理起步,通過實戰場景培養,逐步成長為項目經理、技術經理人,最終成為科創合伙人。這一體系采用推薦制,確保高質量人才選拔與培養,解決其高質量就業和合伙創業問題。
與此同時,“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北京站)4月19日在京舉行,本次活動是廣東省響應國家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實施“廣聚英才計劃”的關鍵實踐,匯聚大批廣東、廣州優質企業和高薪崗位,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攜技術經理人培養計劃的包括科研助理等優質科創崗位赴京招才引智,吸引百余名高校學子及資深科研人才現場洽談。此次招聘不僅提供職業機會,更致力于搭建終身成長平臺,推動致力加入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的人才深度融入灣區創新生態。
藉由此次“灣創技術經理人事務所”成立的契機,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將依托AI持續構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體系,同時通過技術撮合、技術孵化、技術投資、技術并購等方式,聯動科學家與技術經理人等科創要素主體,打造“全國需求、全國解決”的開放式成果轉化樞紐,有效推動科技成果快速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知識城基地運營簽約
共建國家級知識密集型產業新型孵化載體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學研深度融合是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重要路徑。大會現場舉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知識城基地運營簽約儀式。廣州廣華科城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芳、?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黃埔中心總經理邢寶偉共同簽署戰略協議。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簡稱“大灣區國創中心”)是根據國家戰略部署打造的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跨產業的全國三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知識城基地(簡稱“大灣區國創中心知識城基地”)作為大灣區國創中心的核心支撐平臺,致力于構建產、學、研、資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聚焦知識密集型產業,引進和培育高成長性企業,整合創新資源,成為科技創新孵化與創新產業落地的首選載體和高端載體示范平臺。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作為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線的產業科技大數據平臺,首創“人工智能+技術情報+全國協作網絡”的創新服務體系,擁有豐富的科技創新服務資源、專業的服務團隊以及先進的數字化管理工具,在大灣區乃至全國范圍內享有良好的聲譽和影響力。
雙方以大灣區國創中心知識城基地運營簽約為契點,打造國家級知識密集型產業新型孵化載體,提供全方位、專業化孵化服務,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區域產業升級。
大灣區國創中心知識城基地將圍繞“有組織科研+成果轉化”雙核驅動戰略,聚焦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核心目標,對標“高能級或者卓越級科技型企業孵化器”建設要求,強化“1+3+5”創新生態體系——錨定國家級知識密集型產業新型孵化載體戰略定位,著力實現未來產業培育集聚地、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營、大院大所大學大企連接器等三大目標。依托基地空間載體,系統構建產業場景、創新團隊、概念驗證、中試平臺、科技金融五大要素聚合的新型創新基礎設施。致力于把大灣區國創中心知識城基地打造成科技成果轉化高地,成為“新時代孵化器”的領頭羊。
科創領航,資本破局
產業龍頭、科創平臺、投資機構分享發展新思路與新路徑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副會長、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郜春海帶來主旨演講《把握機遇,AI賦能行業高智發展》,從人工智能在軌道交通和低空經濟領域的深度賦能與創新發展角度出發,他提出建議,企業不要把人工智能看得過于神秘或高不可攀,應根據自身特點和所處階段,逐步探索人工智能的應用,也要避免盲目跟風和過度投入,可從簡單、直接、可控的應用場景入手,逐步積累經驗,提高人工智能的應用水平和效果。在軌道交通和低空飛行等涉及安全關鍵領域的應用,要確保人工智能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大灣區是上市公司出海的重要基地,可利用自身區位和產業優勢,更好地與國際市場接軌,推動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國際化應用。
中國東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總裁蘭世立帶來主旨演講《中國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基于經濟學角度的觀察,他對全球經濟現狀、股票市場與企業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并分享了自身的創業與投資觀點。他表示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目前處于低迷的狀況,中國企業過去幾年經歷三年疫情、股市低迷、A股上市公司面臨諸多問題,企業經營壓力大。雖然市場經濟的主體很難逃避周期性,但經濟不好是挑戰也是機遇,疫情催生了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新商業服務模式,小生意也可能是大買賣,只要心中有夢想就有可能實現,歸零后也有機會重新崛起。
中航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鄧海清帶來主旨演講《應變——中美全球化重構與 AI 競爭未來》,圍繞中美貿易關系、全球化重構、AI競爭以及中國未來發展,他提出觀點,中美全球化重構的核心是拋棄效率優先型全球化,轉向安全優先型全球化。AI技術革命帶來知識和數據“軟產品”的供給側革命,知識和數據商品產能過剩時代到來,將裂解和重構全球化分工格局。實體企業和人工智能高科技企業的場景運用融合,這是中國數字經濟的最強模式。中國目前需要重點補齊的短板是全面促進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產業融合升級的制度、法律和監管政策改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是中國贏得人工智能革命和數字經濟時代的唯一實踐真理。
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副院長顧海文帶來主旨演講《國際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范式》,他聚焦于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的模式、實踐案例以及技術經理人在其中的關鍵作用,同時探討了國際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及啟示。他提出,大灣區可以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自身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和產業稟賦,構建“產業+科技”復合創新體系。通過重點扶持一批擅長有組織開展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的機構,營造國際化技術轉移樞紐節點,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未來產業布局發展。同時,大灣區應重視“小而美”特色新型研發機構的運營,引入創新型技術經理人實踐,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不同類型的研發機構可以跨界協同發展。
推動“資源孤島”變身“價值生態”
場景清單、場景能力、技術需求、技術經理人招聘發布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我國科技創新領域雖成果豐碩,但技術供給與市場需求間的 “適配鴻溝”、科研機構與企業間的 “協作壁壘” 依然顯著制約著創新效能釋放。
大會現場面向社會集中發布場景清單、場景能力、技術需求及技術經理人招聘信息。本次發布以 “場景牽引創新,協作賦能發展” 為核心理念,通過系統性梳理應用場景與技術需求,搭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橋梁,激活創新要素流動,為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場景清單是對特定領域或區域內應用場景的梳理羅列,明確場景詳情,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應用 “地圖”,助力企業與科研機構了解市場需求和機會,推動技術與實際應用對接。
場景能力是指針對各類應用場景提供解決方案或產品的能力,為跨領域合作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既讓企業創新 “落地”,也讓區域發展“精準”,促使各方資源實現高效整合,激發協同創新活力。
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本質在于將科技創新的“指揮棒”交給產業。技術需求發布旨在聚焦產業鏈上的卡點堵點痛點,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機制,引導創新資源向高價值領域集中,提升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有力推動產業強鏈、補鏈、延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當前,我國技術經理人隊伍規模、質量尚難滿足科技成果轉化的現實需要,科技部印發的《“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提出,到2025年“技術經理人數量突破3萬名”。技術經理人招聘發布,旨在進一步吸引專業人才加入這一專業服務隊伍,發揮技術經理人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承擔組織、協調等重要作用,推動企業或機構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技術合作等方面發展。
本次發布內容同步在“灣創成果轉化”平臺上線,依托平臺的人工智能匹配算法和全國協作網絡,實現創新要素的跨區域高效流通,實現全國需求,全國解決。
高峰對話探索新質創新
技術自主創新與產業鏈安全——上市公司的破局之路
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逆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沖擊國際貿易規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影響。上市公司進出口和海外市場拓展受阻,經營風險增大。技術競爭激烈,發達國家對新興經濟體技術封鎖,我國部分上市公司核心技術依賴進口,技術供應中斷制約發展。國內產業升級需求迫切,傳統產業亟待技術創新轉型,新興產業在產業鏈協同和技術突破上存在不足。
“技術自主創新與產業鏈安全—上市公司的破局之路”高峰對話,邀請科研專家、投資專家、上市公司高管、技術轉移專家等業界大咖共聚一堂,旨在匯聚各方智慧,探討破局策略,搭建合作平臺,增強上市公司風險意識,收集需求建議完善政策,助力上市公司突破發展困境,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院長、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于廣平,廣州潔特生物過濾股份有限公司(688026.SH)董事長袁建華,廣州工控科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經濟師、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科技咨詢師張倩,京信通信集團公司(02342.HK)高級副總裁、管理學博士、正高經濟師、廣州市人大代表李學鋒,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841.SZ)副總裁黃健,廣州億航智能設備(廣州)有限公司(EH)副總裁伍雅琛,鳳凰K說聯盟成員、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首席技術轉移官吳凱七位嘉賓深入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政策法規變化以及市場競爭格局對上市公司的機遇與挑戰,共同探討上市公司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政策紅利,優化戰略布局,加強風險防控,在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安全建設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灣創“科轉號”發布上線
鏈接多元科創資源壯大“科創朋友圈”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致力于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情報+全國協作網絡”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體系,推動有組織的成果轉化與有組織的全鏈條創新。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自主研發涵蓋海量科創企業、高校機構及成果信息的AI成果轉化派單撮合平臺——“灣創成果轉化”平臺,目前已匯聚超7000項科技成果,超2000項技術需求,吸引全國超1600位技術經理人注冊入駐,成為“出題者”與“解題者”的高效對接橋梁。
為進一步提升平臺的服務能力和影響力,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渠道,“灣創成果轉化”平臺傾心打造“科轉號”功能。科轉號是“灣創成果轉化平臺”為專業用戶專門設立的賬號,它適用于科研機構、技術經理人、科創企業、行業專家、投資機構、行業協會、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等角色。自內測以來,首批來自全國各地進駐的機構用戶已超過100家,包括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廣東省新興激光等離子體技術研究院、湛江灣實驗室、江夏實驗室、咸陽市科學技術局等。
活動現場,灣創“科轉號”正式發布上線,首批入駐“科轉號”的單位代表出席見證。
“我們希望通過搭建一個開放性的產品,吸納科技成果轉化行業里的各類用戶,向他們精準輸出我們的平臺能力,并讓這些用戶能自發性的在生態里互動、對接、各取所需、形成廣泛連接,最終打造一個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CIO、數字化事業部總經理喬木表示,“科轉號”開通后用戶可享有專屬主頁、官方認證、全類型內容發布、需求精準推送、智慧運營管理工具、活動優先參與權、資源優先對接等特權,是平臺賦能專業用戶高效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鏈接各類創新要素資源及擴大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科創要素多方協同,需求成果精準對接
共推資源整合、科創賦能、產業協同
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4月20日下午,在廣州市科學技術局的指導下,廣東省靈山論壇科學中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廣州市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聯盟、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聯合主辦的“大灣區科學論壇-走進大院大所成果轉化精準對接活動”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舉辦。
本次活動以“常態化對接、精準化匹配、生態化融合”為目標,依托大灣區科創資源平臺,推動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與大灣區企業、投資機構、技術經理人高效聯動,助力技術商業化落地與區域高質量發展。
西電廣研院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廣州市政府攜手共建的高層次、引領性、國際化的產學研融合實體,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大數據、5G應用、物聯網、網絡安全等“卡脖子”關鍵領域,面向國家、區域和產業需求,勠力打造產教融合與人才匯聚的核心科技領域“灣區之星”。在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方面,西電廣研院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和技術革新的有效實踐,以有組織科研創新提升廣州在相關領域及產業方向上的硬科技水平和發展潛力。
活動現場,西電廣研院簽約進駐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開發并運營的“灣創成果轉化”平臺,并進行“灣創成果轉化”平臺及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研究院特聘專家聘請儀式。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圍繞技術合作、產業鏈整合、技術轉移轉化、技術經理人交流、投融資、科創品牌建設等多個方面展開全方位、緊密的合作,攜手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升級,共建創新生態,為科技創新領域注入全新活力。
西電廣研院遴選了優質技術成果進行路演匯報,現場集中發布了參會企業的技術需求,隨后開展了研究院代表+技術經理人+投資人+企業代表四方對接交流會,針對技術成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大家共同深入探討,尋求解決方案;對于技術轉化過程中的風險與挑戰,各方也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各方積極推動進一步的洽談與合作,共同為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貢獻力量。
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政企學研攜手開展全方位深度交流活動
4月19日,“K說聯盟,尋跡廣州”主題活動和“粵鄂同行,新質共贏”主題活動舉辦。
“K說聯盟”由鳳凰網、鳳凰網財經發起,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為聯合發起及聯合運營單位,通過“K 說聯盟”的跨領域資源鏈接能力,構建“媒體+品牌+創作者+服務”的立體傳播生態,在擴大品牌聲量的過程中重構傳播價值鏈,助力企業和地方實現高效的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
“K說聯盟”現有成員全網粉絲超 5000萬,覆蓋科技財經民生等領域。“K說聯盟”整合跨領域專家智庫,開展政企學研跨界對話,協助厘清區域產業定位與差異化發展戰略;通過“走進地方”系列活動,系統化展示地方特色產業集群與創新實力,搭建跨區域對話平臺,構建國際傳播矩陣,提升區域品牌全球曝光度與影響力。
在當前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時代浪潮下,區域間的協同合作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創新突破至關重要。廣東與湖北,作為我國經濟版圖中極具活力與潛力的兩大區域,在產業結構、科技創新資源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互補性。
“粵鄂同行,新質共贏”主題活動搭建交流平臺,旨在促進粵鄂兩地企業、創新主體與人才之間的深度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地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成果轉化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讓湖北的科技創新成果借助廣東成熟的產業轉化能力與廣闊的市場渠道,加速落地應用;同時,廣東的先進技術與創新理念也能為湖北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攜手開創區域協同發展的嶄新局面,實現互利共贏的美好愿景。
四月的廣州,春潮涌動;今日的灣區,智慧激揚。從人工智能技術前沿研發到技術經理人推動產業應用,從創新資源整合到生態環境營造,2025年大灣區創新生態大會凝聚各方的智慧與力量,為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搭建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相信在各方攜手奮進的強大合力下,大灣區一定能夠構建起更加完善的創新生態體系,推動大灣區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共創大灣區更加美好的未來。
(張自豪 宋高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