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美銀行體系接連“出事”,硅谷銀行以及瑞信相關事件牽動著市場情緒,引發了全球市場對金融風險蔓延的關注和擔憂。同時,銀行業的不穩定性持續將“監管與管理”問題放置在話題中心。致同咨詢金融服務全國主管合伙人蘆弘濤近日接受采訪,對美國銀行業的破產制度與“多頭監管”,以及瑞信事件中的監管責任分享深度洞察。
美國銀行破產倒閉是常態
實際上,美國銀行破產倒閉的消息并不新奇。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統計數據,2008年美國有25家銀行倒閉,2009年有140家銀行倒閉;2008年至2012年期間,美國有465家銀行倒閉;而2018年至今,美國共有537家銀行破產。
蘆弘濤表示,美國中小銀行更容易破產,是監管方式與市場機制結合的產物,嚴格的監管提高了銀行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最低要求。對于達不到最低要求的銀行,應當通過市場優勝劣汰的原則實現行業的結構優化。
多頭監管埋隱患
總體看,美國銀行監管體系目前表現為雙軌制,即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監管機構對各銀行機構實施監管。同時,美國銀行監管體系又具有多重性的特征,銀行監管機構眾多,除州政府監管機構以外,聯邦層次主要包括聯邦儲備體系(FED)、貨幣監理署(OCC)和FDIC三大主力監管機構。
蘆弘濤介紹,美聯儲直接負責監管選擇成為其會員的州級銀行以及外資銀行辦事處。美聯儲也是銀行控股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監管者。對于銀行控股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美聯儲除了審查其組建和擴張的申請,同時還要負責監督整個公司的運營情況。
自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簡稱SVB)內部崩潰以來,美國監管機構受到抨擊。有觀點認為,監管對“SVB”的盲目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美國支離破碎的監管結構,這經常導致問題出現在部門裂縫之間。
蘆弘濤指出,美國金融監管的機構設置致使“多頭監管”成為最顯著的一個問題,而多頭監管導致的最直接的后果為,部門因溝通不暢而出現監管重疊與空白。與此同時,在危機到來時,復雜的監管機構層次使得難以有一個權威監管機構進行總體調控,風險管控或錯失良機。
中小銀行監管趨向懸而未決
蘆弘濤表示,金融危機以后,美國在反洗錢和法律合規上極大地加大了管理力度,中小銀行難以負擔此類支出,金融危機留下的壞帳同時也加劇了中小銀行的負擔。因此,美國金融監管部門的總體思路為抓大放小,更多是依靠市場機制,完成中小銀行的優勝劣汰。
在蘆弘濤看來,SVB事件后,是否會收緊對中小企業的監督,取決于本次事件的后續進展。若危機進一步擴散,形成系統性風險,且最終產生重大影響,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勢必在政策層面收緊監管。同樣,若本次事件的連帶效應得以遏制,監管部門還是希望依靠市場機制自行解決。
瑞信事件中的監管責任
在硅谷銀行倒閉風波尚未完全平息之際,瑞士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集團(瑞信)在2022年財報中自曝內控重大缺陷、存款和凈資產流出等“家丑”。為防止瑞信危機在金融系統蔓延,在瑞士政府的直接下場干預下,瑞士第一大銀行瑞銀(UBS)同意以30億瑞郎(約合32.5億美元)收購陷入危機的的瑞信(Credit Suisse)。
瑞信的故事暫時有了結尾,然而,如同此前的硅谷銀行,銀行的監管生態受到關注。這引發的一個問題是:監管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對瑞信危機負責?
蘆弘濤表示,針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歐盟央行采取宏觀與微觀審慎監管的原則實施監管;其他非系統性和中小銀行遵循統一監管模式,并遵循銀行自救優先的原則,在該原則下,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將優先提供救助支持。
另一方面,對于系統重要性銀行,歐盟成立清算基金,確保清算工作迅速開展;對于非系統重要性銀行,則是有序退出,各國家金融監管機構可在此環節牽頭,以資產轉讓或資產剝離形式,對于資產和業務進行轉讓或出售等。
蘆弘濤指出,作為歐盟這樣的組織結構,雖然有歐盟整體的金融監管體系進行宏觀調控,但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在監管及風險應對方面更貼近前線。因此,瑞信作為全球頂級金融服務機構與歐盟排名第二的銀行,瑞士央行優先提供支持,在監管政策和政府的支持下,引導瑞銀對瑞信的收購。若瑞士監管當局未能成功化解本次危機,歐盟監管機構可能出手化解流動性風險,從更宏觀的角度去避免風險的蔓延。
蘆弘濤強調,在此宏觀調控的模式下,瑞士本國可能無法更有效的保護本國資產。但不可否認的是,監管機構在SVB與瑞信等事件中做出了快速的響應,從而避免了銀行及客戶承受更進一步的風險。
來源:《深度|透過硅谷銀行的“一生” 看美國商業銀行生態圖譜》
《瑞信交易敲定:不論監管是否優待 擠兌的致命風險一直存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