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11月18日,由水木未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2022北京·昌平生命科學國際論壇“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 圓滿落幕。在第一輪圓桌會議中,邀請到了四位專家,就“冷凍電鏡在新藥研發領域的新機遇”這一話題進行了精彩討論。
管崢(主持人):水木未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
陳彬:華輝安?。ū本┛萍加邢薰臼紫瘓绦泄?/p>
韓丹:諾和諾德企業副總裁兼諾德中國研發中心總裁
沈志榮:百濟神州副總裁、全球轉化研究及轉化醫學負責人
徐彥平:維泰瑞?。ū本┥锟萍加邢薰狙邪l高級副總裁
01. 生物醫藥行業迎來寒冬?如何看待藥物靶點研究同質化競爭?創新藥企如何破局?
徐彥平:有些觀點認為,當前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已經在生物制藥這個產業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但我認為,適當的同質化競爭是有用且必要的——這可以提升、刺激創新,并能阻斷市場壟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前幾年的“瘋狂”投資到當前的資本“退潮”,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或許能把國內的生物制藥產業帶向更健康的方向。一家藥企真正的價值就應該是創新,而不僅僅是打“價格戰”。
沈志榮:關于靶點同質化的現狀,我的觀點是未來會有兩條路:第一個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內卷”道路。新藥研發周期久、鏈條長,那我們就應更早確認靶點,并加以更專業的洞察和判斷,通過更強的執行做出差異化;第二,走“不卷”的路。如何才能走“不卷”的路?還是要“創新”。比如做First-in-class,還有那些別人不做的、難的靶點,走別人不走的路,在別人對我們選的靶點形成有效認知前,我們就進入這個靶點的藥物發現階段。
那藥企怎么實現創新?關于這個問題,我認為要么就是去和學術界開展合作,加大First-in-class的科研成果轉化;要么就是自建對大量原創發現成果進行早期識別和驗證的藥物發現平臺,而針對沒有結構的“不可成藥”的靶點,可以加強與水木未來這樣的創新性平臺的合作,用冷凍電鏡解析結構。這時候通過 CADD或理性藥物設計也許就可以找到不一樣的角度,這也是一個“不卷”的路。
韓丹:我很贊同前面兩位同行的看法,創新是最重要的一條。從患者的角度、從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出發來立項的藥才是有競爭力的。諾和諾德在評估和立項的過程中,最注重的就是創新性和差異化。如何提升做創新藥的效率和轉化的成功率,也是藥企在可持續性發展過程中所必須思考的。
依托數據的賦能是創新比較重要的一方面。在這方面,諾和諾德深入應用AI在藥物發現的全流程,來最大化在藥物研發的每個環節所產生的數據的價值。除了對數據的規范化管理和深入挖掘,也要通過外部合作來產生有價值的數據,比如基于結構的分子設計,我們就和水木未來這樣在此領域有能力和經驗的外部公司探討過合作。創新也需要提高從臨床前模型到人體的藥效轉化成功率,我們希望和藥界的同仁一起,通過建立預測性更好的研究模型,以及深入分析臨床隊列的大數據,更深入的理解靶點和疾病的因果關系, 提高創新藥研發的成功率。
最后,創新也需要各界合作。我們這個行業里有做早期研發的,像科研院所、一些Biotech公司,還有像諾和諾德在內的一些比較成熟的Pharma,大家是各有優勢的。如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是應該一起努力的方向。其實諾和諾德有一個愿景,就是在 2025年的時候,我們希望50%的研發管線都來自于外部合作。所以我們非常希望通過優勢互補,共同促進一些創新項目的轉化。
陳彬:我比較贊同沈博士的意見,在中國“卷”是有文化基礎的,說不卷也不可能。不過卷其實也是有卷的道理。舉個例子, PD-1藥現在已經很便宜了,腫瘤病人可能一年只需花幾萬塊錢,哪怕是自費也用得起,但很多病人家里還是覺得貴。那這就需要國內有一定程度的同質化競爭,把價格給做下來。
但另一方面,創新一定也是必不可少的。就算藥再便宜,也沒辦法支撐起整個行業往前走。所以具備國際化水平競爭能力的藥企,在創新上也一定要走下去。在我們華輝安健的管線里,在臨床階段的五個產品中有四個都是全新的。如果要創新,就要在靶點的基礎研究上多下功夫,對靶點和疾病的生物功能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制藥過程中找到潛在的差異化的地方。做出真正在全球范圍內能夠競爭的創新藥,技術手段也必不可少。這幾年Biotech技術迭代也非???,包括像冷凍電鏡這樣的技術。要結合對生物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前沿科技的加持,才有可能做出一流的創新。
02. 結構生物學是否已應用于新藥研發?助益幾何?
沈志榮:以PROTAC為例,并不是說其簡單地形成三元復合物就行的,中間對很多蛋白結構和三元復合物的結構的理解是必要的,比如,要搞清楚它的靶點選擇性的機理。也就是說,結構生物學對于理解動態的藥靶互作過程非常重要,并且可以基于結構進行優化設計。
不管是抗體藥還是小分子藥的發現,對結構生物學是有強需求的:在藥物與靶點的結合模式以及結合的位點上,怎么跟別人形成差異化?為什么結合在這里?別人的結合在哪里?藥物作用機制如何產生差異化?在這里,結構生物學、冷凍電鏡的結構解析對于理解這些機制至關重要。
不僅如此,再到后期,舉個例子,用我們PD-1抗體和O藥或K藥做比較,先根據抗體的結合位點和PD-1的結合位點,去理解為什么這個結合的位點不一樣,再相互比較這幾個不同的藥物,解釋為什么在臨床上看到它們之間有差異,回過來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去了解腫瘤免疫中間的抗體和受體以及受體與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因此我認為,借著冷凍電鏡得到的小分子和蛋白的作用結構、抗體的結合位點結構等信息,對于整個新藥研發的鏈條,從靶點發現、到找到先導化合物、再到去理解機制的差異化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們在和水木合作的過程中,在一些項目上,水木的平臺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幫助我們去更好地理解化合物的選擇性。
徐彥平:我想先感謝水木未來為維泰瑞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結構生物學平臺,讓我們對靶點和藥物的相互作用能夠有真正深入的理解。通過與水木的合作,我們解析了許多困難的小分子與靶點的復合物結構,并產生了非常獨特且有差異化的發現。而我們相信這會是我們的“破局點”——基于結構的創新能為藥物研發提供完全不同的思路,不管是從藥效、選擇性、還是安全性方面,最終可以令我們獲得更好的結果??v觀歷史,結構生物學在加速藥物發現這件事情上,至少在小分子領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結構生物學從X射線晶體學發展至今天的冷凍電鏡,我認為是未來必不可少的藥物發現利器。
陳彬:冷凍電鏡這樣的新技術,相對傳統的方式,給抗體發現帶來了很明顯的加速。我舉個例子,我們和水木未來最近合作了一個新靶點,這個新靶點的結構是未知的。整個合作下來,我們能明顯感受到水木未來冷凍電鏡平臺的技術優越性:從速度上講,冷凍電鏡大大縮短了研發周期——這種結構未知的靶點,傳統X射線晶體學一般至少需要6個月以上才能得到結構,但使用水木未來的冷凍電鏡技術,我們只用2個月就拿到了受體和抗體的復合物結構;分辨率也很好,使用冷凍電鏡我們獲取了3Å左右的高精度結構,讓我們可以確定每個氨基酸的具體位置。
韓丹:我們也確實感受到了這些年冷凍電鏡及結構生物學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尤其在獲取GPCR這種難結晶蛋白的結構方面的巨大突破。目前基于結構的小分子藥物設計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而水木未來在GPCR這種靶點的結構解析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我們希望今后能在這類靶點的藥物發現方面有更多外部合作,在基于結構的小分子藥物的研發以及結構輔助的多肽和抗體藥物的研發方面獲得更長足的進步。
03. 未來3~5年創新藥市場發展模式是什么?如何看待生物醫藥市場大的走勢?
陳彬:如果上一個3~5年的周期是以Fast-follow為主,那么未來3~5年一定是以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引領的藥物創新發現方向。在我看來,現在是正式起步的時候。當然這一兩年大家看到市場下沉得比較厲害,但我個人的意見,再往下也沒有多少空間了,這是一個朝陽行業,未來一定會朝氣蓬勃地往上走,并引領創新藥發展的方向。
韓丹:我覺得有挑戰,但也有機遇。我期待與廣大的醫藥同仁一起,把更多的藥物推向臨床,讓新藥從中國走向世界,使更多患者受益。希望我們藥企能在這個過程當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能真正地做到“Made-in-China, for global”;在技術上,我們比較看好的一個重要方向,是AI在藥物發現的廣泛應用和賦能,包括產生怎樣的數據來提高AI驅動的藥物分子設計的精度。
沈志榮:我覺得未來3~5年,中國的創新藥研發會有兩個趨勢:一是會有更多新技術的應用來助力實現創新和差異化,許多高校已經在開發各種各樣的新技術,而水木未來冷凍電鏡平臺這樣的新技術平臺也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二是擁有全球競爭力的,能實現真正差異化的藥企會異軍突起。差異化可以是First-in-class的靶點,也可以是老靶點,新的藥物作用模式(modality),新的藥物設計。目前國內對創新藥物支付的價格,不足以支撐開發創新藥的早期大量投入,那這類藥企就必然也得出海,出海就必須要具備全球競爭力。這個趨勢,也是對投資人的考驗。在未來,真正有眼光、能發現特別創新的藥物和早期技術的投資人才能抓住更多的機會。
徐彥平:我認為在未來3~5年,技術上的革新會是爆發性的。技術的革新將會使藥物發現研究者知道哪些modality(如RNA干擾治療、抗體治療、基因治療等)更適合怎樣的靶點,滿足患者什么樣的需求,而這會把未來的新藥發現帶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同時,在未來的藥物發現技術中,我認為AI是一個可以變革此領域的技術。從靶點識別、到化合物的發現、再到患者選擇,不管是預測還是設計臨床研究,我覺得AI都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這中間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我非常看好AI引領的藥物研發方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