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全球6136件區塊鏈專利中有4109件來自中國,占世界主要國家區塊鏈專利數量的67%,位居全球第一。”上述是本報記者從日前在京召開的2019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上獲悉的數據。
一方面,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新時代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去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就達31.3萬億元,占GDP比重的34.8%;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數據的管理、安全和公平卻一直倍受質疑,區塊鏈技術的出現也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開辟了新徑。
2010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將區塊鏈納入新技術范疇,并做前沿布局,標志著黨中央國務院開始推動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發展,隨后全國約50個省市出臺扶持區塊鏈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
這也意味著,區塊鏈技術逐步融合很多領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在現階段結合實踐經驗,從問題出發來思考區塊鏈的發展也頗有意義。
記者了解到,在題為“聚焦金融安全,打造有吸引力的特色金融聚集區”的分論壇上,中國信息協會專家辦主任、數字經濟學博士尚進指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
“事實上,區塊鏈作為十年來最為重要的技術創新之一,備受國際關注,盡管各國政府對數字貨幣政策褒貶不一,但是對于區塊鏈技術大多采取積極支持的態度,作為一個新興大國,國內一直高度重視新技術的發展。”尚進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近期較為熱點的話題,尚進也分享了關于數字經濟時代下區塊鏈發展的一些理解。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如何定義區塊鏈的價值?”對于這一問題,尚進說明,作為一個全新的技術手段,最初區塊鏈更多被定義為一種支持虛擬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分布式記賬技術,正是這個記賬技術在短短的十年里逐步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多個領域,進而引發了產業創新與再造。
以傳統金融業為例,尚進指出,依托區塊鏈擁有的高可靠性、交易可追溯、節約成本等特質,在支付、資管、證券、結算、用戶身份識別等領域能深入解決行業痛點,提高行業運行效率,在供應鏈管理領域,區塊鏈能夠實現供應鏈中各主體之間交易信息公開透明,形成完整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進而避免供應鏈中出現糾紛時舉證和追債的成本問題。
除此之外,區塊鏈還逐步延伸到電子信息存證、版權管理和交易產品溯源,數字資產交易等實體領域,對產業的升級、轉型注入了動力。正是因為區塊鏈在賦能現有產業上表現出極大的潛力,當前很多互聯網巨頭企業也都在積極的布局區塊鏈領域,眾多互聯網公司都在利用區塊鏈技術與傳統業務創新發展相結合,進行有益的跨界嘗試。
在推動區塊鏈融合過程中,不斷獲得了業務提升,而且受到資本的熱力追捧,甚至引起股價的大幅上漲。由此可見,區塊鏈只有充分賦能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
另一方面,如何突破創新瓶頸?尚進指出,區塊鏈產業要想進一步突破創新瓶頸,從根本上來講離不開技術、商業、和場景這三個方面的深入融合創新。“一方面,需要不斷強化區塊鏈技術與各類應用場景的緊密結合,另一方面加強區塊鏈應用領域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與此同時,還要促進產業主體協調合作,探索搭建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政策傳導和信息反饋橋梁,深化政府和企業多層面合作機制,并通過行業協會、聯盟、產學研融合機構等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主體聯動與合作,加快產業整體的商業化進程,進而形成有效的商業價值閉環,帶動整個產業生態的良性創新發展。
此外,延續本次論壇的金融安全主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還在上述分論壇上表示,金融業的三大中介功能,信息中介、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他說,“比如,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科技通過七、八年的發展已形成了比較大的業態,這幾年各類金融科技類的企業非常多,但是如果從它的風險點或者從經營來看,可能有的產業發展比較成熟了。”
再比如中國的第三方支付行業,郭田勇指出,目前相對來講比較成熟了,現在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這些還是相對比較成熟的。可能有一些行業現在問題重重,甚至我們也不知道它下一步會朝哪些方向走,比如P2P等行業。
而北京市互金協會會長、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認為,從應用層面上來看區塊鏈創新過程之中,如何能夠避免一些“坑”以及如何能夠把技術與金融的痛點,實體經濟的需求很好的結合起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