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零碳可持續的理想能源,前景廣闊。氫能是一種優質的二次能源,具備清潔零碳、可再生的優勢。從應用端節能減排的角度來看,氫能可在多種場景替代汽油、柴油、天然氣等能源,促進工業、交通等領域深度脫碳。從供給側能源安全的角度來看,氫能夠以水為原料、使用風電、光伏作為清潔電源制取,是優質可再生能源。目前氫作為能源應用的程度不高,主要作為工業原料使用;未來,隨著各國大力推廣綠電制氫和氫能應用,氫能有望實現大規模發展,并廣泛應用于工業、交通、電力、建筑等領域。IEA預計,2030年全球氫能需求將達到1.8億噸;從我國各地已公布的規劃目標來看,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規模有望達到7000億元。
制氫環節概述:三大路線并存,綠氫蓄勢待發。制氫是氫能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制氫環節的清潔和降本是氫能產業大規模發展的基礎。氫氣制備方式主要包括化石燃料制氫、工業副產氫和電解水制氫三類。化石燃料制氫和化工副產氫屬于傳統路線,技術相對成熟,成本較低,但存在碳排放等問題,CCUS、提純等環節存在一定機遇。可再生電力電解水制氫(“綠氫”)是零碳排、可持續的“終極路線”,成本是制約其普及的瓶頸因素。電耗和折舊構成綠氫的主要成本,我們估算基準假設下堿性和PEM電解水制氫單位成本分別為21.9和25.3元/kg;國內現存綠氫項目采用部分綠電自供、外購部分低價綠電+長時運營的模式,并通過大規模采購控制電解設備成本,已經可以實現經濟性,例如中石化庫車綠氫項目LCOH可低至12.93元/kg,接近工業副產氫甚至煤制氫水平。目前綠氫產業進入高速增長期,IEA預計2023年全球制氫電解槽新增裝機4.1GW(同比+356%),產能將達到21.5GW。
綠氫:電解槽和材料存在壁壘,國內企業發力。電解水制氫技術路線包括堿性電解(ALK)、質子交換膜電解(PEM)、固體氧化物電解(SOEC)和陰離子交換膜電解(AEM)等。堿性電解技術成熟、設備成本低,是目前的主流路線;PEM技術制氫效率高、靈活性好,產業化在即;SOEC和AEM技術處于研發階段,存在發展潛力。電解槽是制氫的核心設備,存在技術壁壘:堿性電解槽單槽“大標方”趨勢明顯,廠商制造工藝、集成能力和關鍵材料技術形成壁壘;PEM電解槽關鍵材料依賴進口,PEM電解槽國產化需要材料環節進一步突破。從競爭格局來看,中國和歐洲電解槽企業產能規模全球領先。國內市場中,考克利爾競立、派瑞氫能和隆基氫能為第一梯隊;新能源上市公司積極入局、非上市公司技術扎實,國內電解槽企業實力強勁,推動綠氫降本增效、快速發展。
投資建議:綠氫產業爆發在即,關注電解槽和材料環節。綠氫是氫能發展的終極路線,電解槽和關鍵材料存在壁壘,建議關注上市公司中電解槽環節具備技術實力的隆基綠能、陽光電源、華電重工,布局電解槽的彈性標的華光環能、昇輝科技,材料環節具備潛力的貴研鉑業(催化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