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提出持續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費的一系列舉措,包括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推動紅色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工業旅游、旅游演藝等創新發展,優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深入推進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示范等。
結合政策文件,筆者認為,釋放旅游消費潛力,需要從短期、中長期兩個層面來考量。短期要做好局部創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實現旅游活動管控政策的動態調整;中長期要在走出疫情影響后,依托消費中心城市等載體,利用好稅費減免等刺激政策措施,打造以旅游消費為重點的國內消費主戰場。
短期看,旅游消費大幅承壓。針對當前疫情防控形勢,重振旅游消費,需要在符合疫情防控總體要求的情況下,嘗試做好局部創新和旅游活動管控政策的動態調整:
一是創新產品及服務模式,加大適應疫情防控形勢需要的旅游新供給。例如,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原有的旅游模式處于相對低迷的狀態,而開發露營等周邊游市場成為從業者努力“自救”、尋求突圍的新路徑。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郊區露營”項目火熱,以露營和房車為主打的野外旅游成為市場熱點,“一篷難求”在很多疫情影響較小的城市周邊地區成為常態。對于旅游從業主體而言,適應疫情防控階段要求,有必要將露營等作為突破點,將其與傳統、主流文旅業態,包括大型度假區、主題公園等結合起來,創造新供給。
旅游景區景點還可以借助云端,開展“云旅游”等新模式,鼓勵導游群體加入景區直播行業維持運營和創收?!?022新旅游消費趨勢報告》顯示,“直播云旅游”已經被超過一半的Z世代年輕人所接受,11%的人表示“經???rdquo;。“云旅游”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人們無法出行的遺憾,實現眾多網友足不出戶、盡覽大好河山的愿望,同時也為疫情防控期間旅游行業留住人才打開了一扇窗戶。
二是要持續調整旅游活動管控政策,堅決防止和避免放松防控和過度防控兩種傾向,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放開對室外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動的限制,適度管控室內旅游活動場所,讓更多希望去旅游的人放下心理包袱。
當然,旅游活動歸根到底要建立在一定人流基礎上。旅游活動的開展需要暢通、便捷的跨區域人員流動條件支撐。促進旅游消費,最重要的還是要打通交通梗阻,放松人員跨區流動限制,讓游客流動起來,低風險地區應率先行動等。交通出行方面,要制定明晰的出行標準,讓游客有相對明確的心理預期。
此外,旅游目的地也應探索適應防疫要求的旅游模式,將各種旅游服務設施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利用起來。通過建立閉環、做好監測等,消除政府、游客等顧慮,讓旅游消費在條件相對成熟的地區啟動起來。
從長期看,旅游消費潛力的釋放,需要大量培育中等收入群體,創造更加優質、多元的產品服務供給,同時發揮消費中心城市等載體形式,利用好免稅減免等刺激政策措施,打造以旅游消費為重點的國內消費的主戰場。
實踐表明,消費中心城市對旅游消費有著天然的需求;旅游消費發展狀況,對一個城市的消費能力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以重慶市為例,盡管GDP排名居全國城市第五位,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全國30名之外,但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僅次于上海和北京,居全國第三位。
重慶之所以能成為消費第三城,除了龐大的人口規模之外,旅游城市的支撐作用也不容小覷。作為網紅城市,重慶龐大的旅游消費助力了消費崛起。有數據顯示,2021年重慶市旅游總人次和總收入位居全國首位,旅游綜合排名僅次于北京,位列全國旅游第二城。這充分表明,旅游消費對促進地方消費的重要作用。
再以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為例,借助離島免稅這塊金字招牌,2021年,海南接待國內外游客8100.4萬人次,同比增長25.5%,旅游總收入1384.3億元,同比增長58.6%,較2019年增長30.9%;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97.62億元,同比增長26.5%,增速全國第一。
當前,海南大力推進旅游消費領域對外開放,吸引境外消費回流,培育旅游消費新熱點,推動旅游消費提質升級,正向著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穩步邁進。這既表明,旅游消費對拉動地區消費的關鍵作用,也進一步表明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推出稅費減免等刺激政策措施,我國旅游消費潛力仍有巨大的提升和釋放空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