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了最新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在141個受評比國家及地區中,德國雖然繼續在創新能力和宏觀經濟穩定方面保持領先,但整體競爭力和去年相比,名次從第3位滑落到第7位,其中重要原因是信息技術和網絡建設方面的滯后。
ICT滯后拖累全球競爭力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都推出全球競爭力報告,從基礎環境、人力資源、市場和創新生態系統四大方面12個支柱項,綜合評估世界各經濟體的競爭力等指標。2019年的報告中,新加坡拔得頭籌,美國居于次席,德國名列第7。與2018年相比,德國的總體排名下降了4位,在參評的103個指標中德國有53項下降,18項上升,其余保持不變。即便在歐洲,德國也只能排在荷蘭(第4)和瑞士(第5)之后。
德國的一大弱項是信息通信技術(ICT)的應用水平相對較低,位于波羅的海和北歐國家、海灣國家、中國和俄羅斯之后。具體指標中,德國移動寬帶的普及率僅排在全球第58位;光纖寬帶接入率不到1%,低于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值,排在全球第72位。而居于首位的韓國這一數據已達32%,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也達到20%。
其他方面,德國在公共安全評估中的表現也很令人擔憂,在有組織犯罪這一項指標中,德國排名第74位,而另一個歐洲國家芬蘭排在第一位。在關稅的復雜性方面,德國的排名繼續下降,落到第113位。由于遣散費高昂,德國勞動力市場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下降至第100位。在勞動力市場的男女平權方面,德國也再次落后于其它發達國家,排名第27位。
創新領域整體表現強勁
讓德國人稍感安慰的是,在構成競爭力的12個支柱項中,德國在“宏觀經濟穩定”和“創新能力”這兩項排名中位列第一,其余還有5個支柱項目排名在前10名,如“基礎設施”(第8位)、“商業活力”(第5位)、“勞動力水平”(第5位)、“市場規模”(第5位)和“市場公平性”(第9位)等。總體上看,德國的競爭力整體表現良好。
在平均積分只有30分的“創新能力”項目中,德國以86.8分連續第二年排名世界第一,領先于美國和瑞士。創新能力主要考察經濟體的“互動與多樣性”和“研究與開發”兩大方面。德國在這兩個單項上的排名分別為第4和第2位。在科學出版物、專利申請等方面,德國都獲得了較高的評分。
不過,應該說明的是,德國在創新能力的八個細分項中,沒有一個拿到最高分。具體來說,勞動力多元化(第16位)、集群發展狀況(第4位)、每百萬人口的國際共同發明數(第11位)、多利益攸關方的協作(第7位)、科學出版物(第3位)、每百萬人口的專利申請數(第5位)、研發支出的GDP占比(第8位)、研究機構的突出程度(第4位)。換言之,德國的創新能力綜合評分較高,但就此得出“德國的創新能力世界第一”的結論恐仍難服眾。
競爭力亦如逆水行舟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能力強弱,可以從其初創企業的融資上得到比較直觀反映,因為資本市場對創新能力是最敏感的。10月24日,安永公司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歐洲初創企業融資最多的城市排名依次為倫敦、巴黎和柏林,分別為57億、22億和20億歐元。巴黎成功超越柏林,從2018年的第3位上升到第2位。而柏林初創企業融資額不到倫敦的一半,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德國在創新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國家的競爭力和城市一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ICT建設的滯后不僅影響德國現在的競爭力,還將嚴重制約德國未來的創新發展,加劇德國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乃至物聯網等領域的落后風險。默克爾總理對此有深刻認識,并且有著強烈的緊迫感。相信這也是德國政府頂住美國的壓力,平等對待各國企業,加速推動德國數字轉型的重要原因。
本報駐德國記者 李 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