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微脈」已完成1億美元新一輪系列融資,本輪融資IDG資本領投,千驥資本、經緯中國、元璟資本、源碼資本等老股東跟投。
微脈創始人裘加林表示,本輪融資將重點用于3個方面:1)加快城市布局,拓展合作城市和醫院;2)加大在互聯網技術、醫療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應用等方面的投入,進行服務升級和技術迭代;3)繼續完善團隊結構和業務板塊。
微脈是36氪曾多次報道的公司,它是一家以城市為單位、連接所有醫療健康資源,為用戶提供預約掛號、在線咨詢和問診、全流程支付、病例及健康檔案管理、處方外配和藥品配送、遠程診療等一系列服務的本地一站式醫患服務平臺。按裘加林的話來總結,“微脈有點像三四線城市的微醫+好大夫在線+支付寶”。
微脈的融資歷史(來自鯨準)
自2018年以來,“互聯網+醫療健康”相關配套政策密集出臺,明確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與之相對應的,定位為“本地化基于信任的醫患服務平臺”的微脈始終以城市為單位,連接本地的公立醫療機構和醫生,構建本地一站式醫療健康服務平臺。
裘加林表示,具體來說,微脈并不像傳統的互聯網醫療,把醫生從線下抽離到線上進行服務;而是由醫院牽頭,由微脈進行建設和深度運營。其基本思路是通過和政府進行合作或聯合當地醫聯體、醫療集團和主要公立醫院,提供醫療健康服務,微脈扮演其“幫手”。
在裘加林看來,醫療服務運營的核心是信任,信任會提升患者的依從性,更利于康復。因此,微脈的商業邏輯的核心就是從如何提升醫患雙方信任度著手,提供“信任醫療”:
老百姓看病是屬地化的,所以微脈是以城市為單位來構建醫療健康服務,立足于本地化;
微脈通過與公立醫院的深度合作,把一個城市里主要醫院的“3+1”功能在線化——3代表服務、支付、數據,1代表醫生,微脈將這些醫患交互的“信任連接”沉淀到線上;
基于就醫的本地化屬性,微脈重點擁抱三四線城市(這些城市加起來超過150個,覆蓋5億人口),鏈接本地大多數醫療服務資源,給用戶完整的就醫服務體驗;
根據團隊提供的數據,如今的微脈已經覆蓋了全國17個省份,合作城市70余個,合作醫院近千家,用戶超千萬,服務覆蓋超1.5億人口,年醫療交易流水100億;圍繞細分病種開展專科運營,目前圍繞32個科室、1000+細分病種,十萬名醫生在平臺上提供超過12000種醫療健康服務SKU,能給患者提供診前、診中、診后的全流程全周期管理服務。
至于現階段的發展目標,裘加林表示,微脈將圍繞三個重點加速發展:
做優存量,把所有的本地化醫療資源(醫院的服務、醫生的服務、機構的服務等)全部打通,平臺上提供所有本地醫院的就醫服務、數據查詢、綜合支付服務,同時邀請本地醫院的醫生入駐,拓展醫院和醫生的服務邊界;
做大增量,基于互聯網去拓展服務內容、豐富服務供給,開發市場化邏輯下的醫療服務,實現“讓每一個患者得到至少一項專屬服務”,譬如專病服務、針對母嬰的打包服務、出院后的咨詢服務包等;
通過與公立醫院及藥品供應服務方等合作,發展互聯網醫院,實現線上、線下互通的網絡門診模式。
關于投資邏輯,此次微脈融資的領投方IDG 張建斌表示:城市化的運營門檻其實非常高,但是微脈的準入模式為自己預留了極大的市場空間,同時它扮演醫院幫手的態度也與我們的理念相符合;本輪融資跟投方之一的千驥資本副總裁沈小寅也表示:千驥看好微脈模式在國內基層醫療生態中的長期表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