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株機廠研制的6Y1型8號電力機車,完成了國產電力機車重大技術改造,被命名為“韶山1型”。圖為北京樞紐南環線上的SS1型電力機車。 中車株機公司供圖 攝
60多年前,在中國,一臺蒸汽機車所拉的貨物列車很少能超過2000噸;內燃火車頭牽引的旅客列車時速很少超過160公里。而今,中國重載火車頭牽引2萬噸列車已經成為常態;源自電力機車牽引技術的動車組馳騁中國各大城市。
紀念“中國電力機車40/50/60周年”主題座談會27日在“中國電力機車之都”株洲舉行,中國鐵路總公司老領導、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老專家、青年員工等業內人士匯聚一堂,重溫中國電力機車發展的精彩瞬間,總結成功經驗。他們認為,創新始終推動著中國電力機車的發展,勇于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制勝法寶。
1958年,在中國原鐵道部主導下,株機廠(現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簡稱“中車株機”)與湘潭電機廠聯合研制的中國第一臺干線電力機車下線,中國從此邁入鐵路機車電氣化時代;1968年,承載著中國電力機車夢想的“韶山型”電力機車在株機廠成功下線,正式投入編列運用,開啟了電力機車制造史的新紀元;1978年,株機廠在原鐵道部“內電并舉,以電為主”發展戰略指導下,全面轉產電力機車,成為中國第一家電力機車專業研制企業。
60年來,以中車株機為代表的中國電力機車研制生產企業歷經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最終進入自主創新的時代,而今已從軌道交通領域的引進者、追趕者逐漸變為引領者。
中車株機公司出口南非的電力機車運行在南非鐵路線上。 中車株機公司供圖 攝
以中車株機為例,在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支持下,該企業已經形成了年產1000臺電力機車的產業規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力機車研制基地。“韶山型”“和諧型”“曼德拉號”……這里生產的十余種、近萬臺電力機車,走向世界,服務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電力機車實現了從普速到高速,從直流到交流,從普載到重載,從引進到出口的四大歷史性跨越。”中車株機黨委書記、董事長周清和說。
自稱“80后”(已經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友梅是中國電力機車領域的“泰斗”。在他看來,中國軌道交通的“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競爭,得益于中國一直堅持的自主創新發展戰略。
劉友梅說:“我們的技術在60年的基礎上已經引領全球,但是科學發展很快、很猛,未來,我們要把現有的多學科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資源集成起來,為未來中國自主創新集結動力。”
原株機廠廠長、原中國南車集團公司董事長趙小剛認為,持續的科技推動之外,中國電力機車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拉動。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原鐵道部)主導的鐵路電氣化為電力機車創造了很大的市場,當下,電力機車已然成為中國鐵路運輸的主力軍。
周清和表示,60年是一段歷史的節點,更是一個嶄新的起點。中國電力機車的未來發展將呼應中國當前高質量發展目標,產品將瞄準綠色、智能,從中國全面走向國際,讓先進產品、技術與全世界共建共享共贏。(完) (記者 魯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