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下稱,報告)顯示,2018年區域創新綜合能力總體格局略有變化,廣東蟬聯第一位,北京排名第二位,超越江蘇比去年上升1位,打破了過去10年創新能力分布格局。但就大的經濟區域而言,長三角地區整體的區域優勢更為突出,在前十強中占了四席。
報告課題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表示,2018年各省市的創新能力相比上年均有提高。報告中,雖然部分省份排位下降,但其創新能力仍在增長,只是增速相對其他省份減慢,造成排名下降。
據悉,報告是以中國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為主題的綜合性、連續性的年度研究報告。位列北京之后的是分別是江蘇、上海、浙江等省份。報告通過研究發現,中國在創新能力方面的重大決策已經取得了進展。
報告顯示,廣東省創新投入和產出能力引領全國。廣東省的創新能力突出,反映在創新的開放度高,外貿經濟發達,且市場活力較好,創新創業活動十分活躍,具備寬松的創業環境。但在發展過程中廣東省也面臨勞動力成本升高、房價高企、教育資源不足等短板,未來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北京創新能力表現亮眼,領先地區的優勢不斷增強。2018年北京市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2位,比去年上升1位,超越江蘇。知識創造排名全國第1位,知識獲取、創新環境排名全國第2位。《報告》認為,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社會經濟環境不斷優化起到了關鍵促進作用。北京聚集了大量優質的科學和技術資源,“三城一區”(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動了北京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
報告認為,中西部地區創新能力依然較弱,區域間存在一定差距,但西部追趕勢頭明顯。特別是湖北、陜西和四川等省份迅速崛起,創新步伐明顯加快。2018年的綜合創新能力排名顯示,湖北由2016年的第12位上升至第9位;陜西排名第13位,居于全國中上游水平;四川連續3年保持在全國第11位;青海進步顯著,排名上升6位,由2016年的第31名不斷上升至第23位。
柳卸林表示,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一方面可以為中央政府提供協調區域發展的新模式,中國地域廣大、區域多樣性高可以為創新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間;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地方政府推動當地經濟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更加突出創新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發揮地方政府在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能動作用。(完)(王慶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