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暖了,到戶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常愛外出遛彎兒的劉先生在手機里下了一款植物識別軟件,躍躍欲試準備過幾天去挖野菜。“不認識野菜的種類不打緊,下載了這款植物識別軟件,很快就能分辨出哪種野菜能采摘。”不過,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建議,只靠軟件來識別野菜是否能吃,這樣的辦法并不靠譜。
“春天到了,再過幾天野外的草就綠了,到時候去公園或郊外踏青,順便還能挖些野菜嘗嘗鮮。”因為生活在城市里,劉先生認識的野菜并不多。于是他在朋友的介紹下,下載了一款可以識別植物的軟件。只要用手機對著植物拍張照片,這款軟件只用三五秒鐘便能快速識別出植物的名稱。劉先生很期待,覺得有了這款軟件,尋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前幾天一名網友去挖野菜,也是通過植物識別軟件,裝了滿滿一塑料袋拎回家。不過有懂行的鄰居經過仔細辨認,發現這些挖來的野菜中,只有一少半是可以食用的野菜。
在太陽宮附近的壩河岸邊,枯黃的地面上已經綴上了點點的新綠。記者使用一款植物識別軟件,對剛剛冒出地面的小草進行了拍照識別。3秒后,軟件顯示畫面中的小草為“小麥”。
當記者使用該軟件對另一片類似的草地進行圖片識別的時候,則顯示圖中的植物為狗牙根。
除了戶外的植物,記者使用軟件對購買的水發杜鵑花進行了識別,在花苞還未展開時,通過識別枝葉,軟件顯示該植物為牡丹;等到枝上的花苞完全綻放后,軟件才識別出這是杜鵑花。
“即使一些植物的特征很明顯,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這些識別軟件也不可能做到100%的正確識別率,它只能告訴你有多大概率可能是某種植物。”科普作家、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說,這些植物識別軟件在使用時,如果缺乏花果等這些必要的信息時,很可能會出現誤判,如果僅僅依靠這種軟件來識別可食用野菜的話,風險還是蠻大的。“更何況,這種擅自挖野菜的行為,對土壤和植物都會造成較大的破壞,本身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