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獲悉,該院正在積極參與衛星互聯網建設,以衛星互聯網關鍵技術攻關與改變傳統衛星制造模式,推動形成衛星快速設計制造一體化能力,服務國家衛星互聯網“新基建”的建設需求,在武漢的衛星產業園正式運行后,將具備年產百顆的能力。
據悉,武漢衛星產業園即將投入使用,近期中國航天科工二院將在衛星產業園組織開展衛星現場生產下線儀式,向各界全面展示衛星智能生產線能力。
2018年12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自主研制的我國首顆低軌寬帶衛星互聯網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入軌并完成了系列試驗。基于這顆衛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初步掌握了互聯網衛星總體、星載Ka相控陣天線、相控陣用戶終端、透轉體制通信協議等透明轉發衛星互聯網有關技術。
隨著國內外衛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瞄準系統更加復雜、技術更加先進的星間組網體制衛星互聯網關鍵技術攻關,從互聯網衛星總體技術、星間組網體制通信協議技術、星間高速激光通信技術、多波束相控陣天線技術、星上高速處理技術等關鍵技術開展了技術攻關與產品研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2019年4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建設的全球首個基于云的小衛星科研生產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正式開工。產業園規劃用地426畝,主要建設多功能產業生態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等6棟主體建筑和以“柔性智能化、數字孿生、云制造”為主要特征的衛星智能生產線,投資總規模13.37億元。
截至2020年12月,衛星產業園6個單體建筑已具備竣工驗收條件,衛星智能生產線突破了適應多品種變批量需求的可重構技術等11項關鍵技術,完成以衛星智能裝配系統為代表的18個分系統103臺(套)工藝設備的部署與調試,初步具備試運行條件,正式運行后將實現年產百顆的能力。
未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將依托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以衛星產業園為中心,吸引衛星產業配套上下游企業產業生態聚集,構建新型空間產業生態體系;同時將實際生產與科普活動相結合,打造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教育中心,弘揚航天文化,傳播航天精神;另外還要依托衛星智能生產線,面向全行業提供自動化總裝、集成、測試、試驗服務,圍繞國家衛星互聯網新基建建設需求,構建基于數字孿生、柔性智能、云制造的新型研制生產模式。衛星產業園正式運營后,將加速航天文化知識的推廣、產業鏈上下游的創新、產業聚集效應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