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可處理3000筆以上交易,速度是比特幣系統性能的428倍、以太坊系統的75倍——記者從昨天(27日)舉行的“上海區塊鏈創新策源工作推進會暨重大成果發布會”上獲悉,通過原始創新,由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自主研發的“Conflux樹圖區塊鏈公有鏈系統1.0版”展現出令世界矚目的優越性能,被稱為“全球第三代公有鏈”。該系統自去年10月底上線至今,已平穩運行120天,處理了來自上萬名用戶超過400萬筆交易,平均每天處理約4萬筆,其間從未發生交易擁堵。
Conflux樹圖區塊鏈底層操作系統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打破了歐美計算機系統底層代碼的壟斷,對我國具有戰略儲備意義。
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院長龍凡表示,樹圖區塊鏈解決了區塊鏈領域最核心的技術問題,讓中國在國際公有鏈競爭中獲得優勢,有望搶占公有鏈技術規則的一席之地。他相信,未來區塊鏈技術會像互聯網技術一樣,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和生活模式。
形散而神不散,“區塊”不一定非要“鏈”
長期以來,區塊鏈系統的性能一直是制約其發展和普及的瓶頸。特別是公有鏈,由于性能限制,用戶間必須互相競價,價高者才能把自己的交易記錄到區塊鏈上。這樣的使用體驗就像我們剛剛能用手機上網的時候,又貴又慢,高昂的費用將很多潛在用戶擋在門外,也扼殺了無數潛在的區塊鏈應用。
有人說,性能差是區塊鏈技術固有的缺陷,想解決就必須犧牲安全性或去中心化,比如減少共識節點數量,用聯盟鏈代替公有鏈。實際上,從計算機和網絡通信的發展水平來看,用普通的筆記本電腦實現幾千TPS吞吐量的區塊鏈是完全可行的,區塊鏈系統性能的短板不在硬件而在共識算法。
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首席技術官伍鳴表示,Conflux樹圖公有鏈實現高性能的秘訣在于打破了“區塊一定要串成一條鏈”的思維定勢,創造性地提出了基于樹圖(Tree-Graph)結構的高性能共識算法。
“區塊只是交易的載體,拘泥于鏈狀的結構,如同給區塊鏈套上了性能枷鎖。”伍鳴介紹,樹圖共識算法拋棄了簡單的鏈狀結構,先用圖的結構組織區塊,再用算法把這些區塊排出一個所有共識節點都一致認可的先后順序,實現了一種“形散而神不散”的區塊鏈共識。這些區塊在邏輯上的順序和普通的區塊鏈并無二致,不影響交易的執行。
每秒處理3000筆交易,同時在線共識節點數量全球第三
Conflux樹圖公有鏈系統1.0版本,實現了每秒處理超過3000筆交易的吞吐量,并將交易確認時間壓縮到30秒以內,使用體驗已經接近傳統的中心化系統,足以承載大規模的區塊鏈應用。在實現高性能的同時,Conflux樹圖公有鏈系統1.0版本,沒有犧牲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同時在線的共識節點數量一度超過5000個,全球排名第三。
目前,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公鏈是比特幣系統和以太坊系統。其中,比特幣每秒最多能處理7筆交易,每筆交易(不算排隊等待上鏈的時間)上鏈以后還需要大約1小時才能確認;以太坊每秒能處理大約30至40筆交易,交易確認時間是10分鐘。作為對比,我們日常用的Visa支付系統實際吞吐量是每秒處理1500至3000筆交易,確認時間大約10秒鐘。
Conflux樹圖公有鏈系統將現有計算機硬件物理性能用到了極致,讓世界看到了樹圖公有鏈系統的可用性與生態發展前景。
上海前瞻性布局區塊鏈技術研發應用,企業已超400家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王曄介紹,樹圖區塊鏈技術團隊聚集了一批分布式計算、密碼學、博弈論、計算機系統方向的年輕頂尖華人科學家和世界級開發極客。上海引進該團隊創建的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去年1月揭牌成立。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作為首席科學家,參與了樹圖研究院分布式共識算法的理論正確性證明工作。
近年來,上海圍繞國家戰略和重大需求,全力推進區塊鏈領域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重點聚焦區塊鏈高效共識算法、安全機制、智能合約等底層關鍵共性技術開展前瞻布局,培育新型研發機構,不斷打造區塊鏈等新技術落地的應用場景,推進區塊鏈創新策源。
根據《上海區塊鏈技術發展白皮書》最新統計,本市從事區塊鏈技術研發、應用的企業已超過400家,已初步形成了徐匯西岸、楊浦區塊鏈大廈、靜安市北區塊鏈生態谷、虹口金融科技大廈等特色產業園區。
伍鳴表示,未來,樹圖區塊鏈研究院將進一步提升交易的確認速度,還將研究適合在區塊鏈場景使用的隱私保護技術,使區塊鏈技術在更多場景發揮作用,讓它像互聯網技術一樣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