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元宵產品,消費者該如何選購呢?
青山區市場監管局日前發出消費提示
提醒市民盡量不要購買
帶冰霜或冰碴的元宵
青山區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提示,消費者在超市等正規食品銷售場所或渠道購買元宵,需仔細查看包裝上食品標簽內容是否齊全。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要求,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預包裝食品標簽標示應包括:食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和規格、生產者和(或)經銷者的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貯存條件、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產品標準代號等9大項目,及其他需要標示的內容。消費者不要購買或食用無標簽或標簽信息不全、內容不清晰,掩蓋、補印或篡改標示的元宵。
其次要看儲存條件。目前商場超市銷售的多為速凍元宵。速凍食品應在冷凍條件下銷售,但不要購買帶冰霜或冰碴的產品,帶冰霜或冰碴表明產品儲存溫度不穩定,產品容易酸敗變質,對產品質量影響較大。
此外也提醒消費者,元宵的配料順序有講究,其中包含的致敏信息且勿漏讀。按照有關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要求,在制造或加工食品時使用的,并存在于產品中的任何物質(包括食品添加劑),都需要在食品配料表中一一標示。 加入量超過2%的配料,應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從高到低依次排列。因此,消費者在選購元宵時,可以先察看配料表,了解產品的配料使用情況,再決定購買哪種產品。配料中若含有可能導致過敏的食品及其制品,如含有麩質的谷物及其制品、花生及其制品等,廠家一般會(不是必須)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識的名稱,或在配料表鄰近位置加以提示;加工過程中可能帶入上述食品或其制品,也宜在配料表臨近位置加以提示。因此,易敏人群在挑選或食用元宵時需注意仔細查閱配料表,以及配料表鄰近位置是否有提示信息。
延伸閱讀
元宵VS湯圓,還傻傻分不清楚?聽聽專家怎么說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熱鬧非凡的元宵佳節即將到來,每每這個時候,元宵和湯圓總讓很多人分不清楚。為何要吃這兩種食物?二者到底有何區別?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元宵和湯圓是正月十五必吃的應節食品,猶如臘月初八的臘八粥。那么,湯圓和元宵究竟有何區別?大致來說,以江浙為中心的南方地區,用包制方法制作的叫湯圓;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用搖制方法制作的叫元宵。
據研究,最早的湯圓出自宋代的明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寧波。當地人用白糖、黑芝麻和豬油做成餡芯,再用水磨糯米面包制成2至3公分的圓形生品,開水下鍋,煮熟后食用。由于下鍋時先沉后浮,所以最初叫“浮元子”,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在古漢語里,“湯”是開水的意思,后來人們逐漸改叫湯團、湯圓。
羅澍偉表示,湯圓的原始形態是宋代流行的一種小吃“元(圓)子”,這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記載。《夢粱錄》中稱作“湯團”,《武林舊事》又將其稱作“乳糖圓子”“澄沙團子”,說明這時的圓子已有了餡芯,所以寧波人在此基礎上創新為煮而食之的餡芯湯圓,而不帶餡芯的珍珠圓子至今仍流行于江浙一帶。
說完了湯圓,再來說說元宵。羅澍偉介紹說,元宵用糯米細粉制成,圓形,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及各類蜜餞果料等,食用時煮、蒸、炸、拔絲皆可。傳為上元節期間,元代大都(即今北京)的糕點鋪,為使人方便快捷地吃上節令食品,首創了搖制法。明代劉若愚對此有詳細記載:“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因系正月十五晚上食用,直接取名“元宵”。方法雖然粗獷,但構思巧妙,且適于批量生產。
清代以來,北方各地的元宵制作日益精細,北京的桂花什錦元宵、天津的蜜餡元宵都很有名。南方各地的湯圓,更是新品層出,如成都的賴湯圓、重慶的凌湯圓、上海的擂沙湯圓、蘇州五色湯圓、廣東的四式湯圓、臺灣的菜肉湯圓……可謂花樣新奇,名目繁多。據說國外友人見狀,因不知餡芯如何放入而嘆其為鬼斧神工的藝術品。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在我國一些地方,冬至或過春節時不吃餃子而是吃湯圓,或稱甜餡的為湯圓,咸餡的為元宵。
羅澍偉表示,不論是“包”出來的湯圓,還是“搖”出來的元宵,都是元宵節的一個吉俗,取意在于闔家團圓、和睦美好、和諧圓滿,寄托新的一年幸福安康、諸事圓滿的心愿,以致被人們留傳、沿襲、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