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德國三大汽車公司的掌門人齊聚北京,在2019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期間,表達了對中國擴大開放的高度認同、合作共贏對于未來在華發展的必要性,并表示將在中國擴大投資、深化合作。
“堅持擴大開放,促進合作共贏”,是今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主題,這同樣是當前中國汽車行業的主旋律。2018年,進口汽車關稅下調、合資股比限制打破,拉響了中國汽車產業全面對外開放的號角,中國汽車產業進入到發展新階段。
“汽車產業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絕佳例證。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的汽車市場從無到有,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對于包括戴姆勒在內的許多國際車企來說,中國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3月24日,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全球總裁蔡澈在論壇現場表示。
第三次參加中國發展論壇的蔡澈,今年還有一個新身份,他是本屆論壇的外方主席。蔡澈說,論壇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全球合作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的確,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高速發展,中國汽車產業快速成長。通過與跨國公司的合作,中國汽車企業在技術、體系、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取得長足進步;而跨國公司在與中國的合資伙伴的合作過程中,同樣受益良多。
面向未來,在以“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為主的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中,以三大德國車企為代表的跨國公司,正在中國加快相關領域的投入,希望在未來的競爭中繼續保持領先。
加大在華投資
“對戴姆勒來說,從過去到現在、再到將來,中國變得越來越重要,更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在蔡澈看來,中國已經成為奔馳的“第二故鄉”。
不僅是奔馳,對于三大德國車企而言,中國市場舉足輕重。去年,大眾汽車集團在全球銷售的1083萬輛新車中,420萬輛交付給了中國消費者,而中國市場同樣也是寶馬和奔馳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奔馳在中國的銷量甚至超過了美國和德國之和。
當然,對中國汽車市場而言,三大德國車企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大眾在中國市場擁有17%的超高市場份額,而奔馳、寶馬和大眾集團旗下的奧迪,占到了中國豪華車市場銷量四分之三。
因此,無論是最早在華成立合資公司的大眾,還是在進入21世紀之后才與中國車企合資的奔馳和寶馬,都在不斷深化本土化戰略。因為,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和文化、消費者的需求與西方存在明顯差異的國家,必須要深深地扎根這個國家、這個市場,從研發到生產,“在中國,為中國”。
“我們為不斷推進本土化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在本土生產、本土研發等領域。我們致力于將更好的產品帶到中國市場,并持續對中國業務的未來發展抱有信心。”3月24日,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負責大中華區業務的唐仕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斷深化本土化戰略的同時,戴姆勒、寶馬、大眾也都不斷加大對中國市場的資金和研發投入。其中,三家車企都將大力在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
據唐仕凱介紹,戴姆勒將繼續深化與本土合作伙伴的關系,包括和北汽集團共同投資在北京奔馳國產純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除了今年即將在中國上市的EQC之外,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新能源產品進入中國市場,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會適時進行國產。此外,戴姆勒將繼續與比亞迪一起對騰勢加大投入。
寶馬方面,不僅宣布升級沈陽的生產設施至年產65萬輛,還將從2020年開始在中國生產首款純電動的BMW品牌車型——BMW iX3,并從中國出口到全球各地。此外,2018年寶馬集團研發費用達到68.9億歐元,較上一財年增長12.8%。這其中,位于沈陽、北京和上海三地的研發機構已成為寶馬在中國的創新主力。
大眾同樣高度重視在中國的研發。據大眾汽車集團CEO迪斯在今年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新設立的CDF之聲欄目中透露,在大眾全球兩萬名研發專家中,有大約一半的人專門致力于為中國開發技術、產品和汽車設計。
2019年,大眾將投入超過40億歐元,用于創新技術、電動出行和新產品研發領域。此外,僅在未來兩年內,大眾就計劃在中國發布逾30款新能源車型;在2020年,大眾的模塊化電動平臺MEB將在中國啟動本土化生產,為在中國大規模生產電動車作準備。
股比放開后,合作仍是關鍵
今年的論壇上,寶馬集團董事長科魯格提出了以合作、全球標準化、穩定為核心的“三大共同價值”。其中,合作是關鍵。
“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挑戰和機遇并存。我認為,對于希望與中國共同成長的跨國公司而言,合作至關重要。”3月23日,科魯格發表演講時表示。
跨國車企多年來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中方伙伴的幫助與支持。不過,汽車股比放開的閥門打開,中國汽車產業的格局迎來巨變,汽車合資公司也走到了關鍵性的十字路口。
寶馬控股華晨寶馬、特斯拉獨家建廠,外方開始有機會在華掌握更多話語權。業內普遍認為,華晨寶馬絕不會是孤例,后續肯定會有相關企業產生相關訴求。在寶馬宣布確定增持華晨寶馬,股比調整的話題,牽扯著各方敏感的神經。
當地時間3月12日,在德國沃爾夫斯堡的大眾汽車集團總部,迪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大眾汽車集團正在評估調整在華合資公司股比的可行性。不過,3月18日,上汽集團發表聲明對此事表示否認。上汽稱其未與大眾汽車集團就“調整股比”一事進行過磋商,大眾汽車集團也未正式向上汽集團提出過討論股比的計劃。
此前,戴姆勒也曾陷入增持北京奔馳的“緋聞”中,但很快便遭到北汽集團方面否認。近日又有報道稱,戴姆勒正在研究增持北汽股份的事宜。對此,戴姆勒方面尚未作出回應。
“在調整股比這件事情上,外方更占主動,畢竟在產品和技術上還是外方主導得更多一些。當然,中方和外方在合資企業中發揮了不同的作用,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如果離開了中方的配合,外方即使是控股的大股東,也不會運作得很好,因為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市場,中國人更熟悉。”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業內的共識是,股比放開之后,合資仍然將會是中國汽車產業的主流。因此,無論是對于股比的談判與博弈,或是企業未來的長遠發展,都必須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
“在中國,戴姆勒始終高度重視與長期合作伙伴北汽集團的合作關系,北汽集團將一直都是我們在華發展的主要合作伙伴。我們一直對合作伙伴非常忠誠,這是未來開啟任何新合作的前提條件。在滿足這個前提條件的框架下,如果有其它的合作契機我們也會積極探討。”3月23日,蔡澈接受采訪時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戴姆勒已經在中國與其第一大股東吉利達成合作,將成立一家高端的出行服務公司。吉利汽車總裁、CEO安聰慧3月21日在吉利汽車2018年財報溝通會上接受采訪時表示,“吉利對戴姆勒的投資,是戰略性投資。我們都在積極探討如何展開對雙方更有利的事項。”
而在迪斯看來,未來大眾在中國要走的路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將繼續增強。大眾期待在 2019 年末或 2020 年初,能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同宣布大眾汽車集團未來在中國的發展之路。與奔馳、寶馬不同的是,由于大眾在中國有三家合資企業,因此如何平衡關系也是其必須考量的問題。
“不同的中國本土合作伙伴,自身特點和發展階段不同,因而需要我們更好地權衡、評估雙方的合作,以及整合相關資源和市場。”迪斯表示。
在中國探索未來機遇
巧合的是,三家德國車企的掌門人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同一種觀點: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中國互聯網領域高速發展,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經處于世界前沿,勇于創新的精神值得學習。
科魯格認為,中國政府積極推進的電氣化進程推動了全球汽車行業的轉變,中國在使用語音識別、自動駕駛和安全等新技術方面一直走在時代最前沿,在人工智能也處于領先位置。此外,中國正從戰略市場轉向全球價值創造中心,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人才庫。
在蔡澈看來,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特別是在數字化和新技術領域。在智能互聯、自動駕駛、共享出行、電力驅動等方面,中國的發展非常迅速。以這些年的發展為基礎,中國在未來變革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智能互聯領域,我相信中國的技術發展是最前沿的。在自動駕駛領域,中國對此高度重視,特別是開放平臺上的相關合作都在推動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共享出行領域,中國的發展十分顯著,全球最大的出行公司之一就誕生于此。新能源汽車方面就更無需多言,中國一直在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蔡澈接受采訪時表示。
迪斯也直言,世界上沒有其他市場能夠像中國那樣迅速地向電氣化、數字化、網聯化和自動駕駛的方向轉變。在這些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將使中國成為全球汽車行業新的核心驅動力量。
而在沃爾夫斯堡年會期間,迪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實施技術創新的速度和效率,是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的東西。在中國和美國一樣,也有一些互聯網巨頭設定了標準。同樣,新興企業和移動服務供應商也極為敏捷,極具創造力。”
目前,全球汽車產業正在經歷一場百年大變革。在這場變革中,軟件將逐漸成為汽車制造商們越來越重視的東西,同時,向出行服務供應商轉型。這需要車企開始尋找新的合作伙伴,拓寬合作的范疇。
為了抓住中國的未來機遇,從2018年開始,三大德國車企開始與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展開合作。
2018年以來,寶馬集團與中國的互聯網三巨頭BAT先后達成合作:加入百度Apollo平臺就自動駕駛展開合作、與騰訊共建智慧出行服務體系、將阿里天貓精靈智能語音助手整合到車內。
大眾和戴姆勒,同樣加入了百度Apollo平臺。此外,大眾與滴滴成立合資公司進軍網約車市場,奧迪與華為在V2X上已經開展了試點計劃,并攜手研發L4級自動駕駛。
就自動駕駛而言,中國顯然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中國的實際道路情況、市場需求、研發和設計等方面與美國或歐洲存在明顯差異,在中國進行自動駕駛的研發也就顯得極為必要。
“在我們看來,如果僅靠汽車制造商、互聯網公司或技術平臺等單打獨斗,想要把自動駕駛這個領域做好是非常困難的。這是我們歷史上首次把來自于不同細分市場和領域的參與者聯合在一起,希望通過合力優勢,進一步推進這方面的發展。”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對記者表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