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在 4 月 15 日投資人會議上指出,上修今年資本支出至 300 億美元,預計全球芯片市場產能吃緊的狀態在 2021、2022 年都不會改變,要到 2023 年才能紓解。
同時,臺積電在年初將車用芯片列為優先支援的產品。魏哲家也指出,車用芯片吃緊狀態從下季起可大幅改善。
芯片短缺問題如何解決:
為了紓解芯片產能短缺的問題,臺積電正與客戶緊密合作并進行投資,同時開始購買土地和設備,興建新廠擴大產能。
魏哲家日前在給 IC 設計客戶的信件中指出,未來三年(2021~2023年)將投入 1000 億美元的資本支出,以因應 5G 和高速運算應用在未來數年的爆發性成長。
魏哲家在投資人會議中重申,臺積電即將進入一個較高成長區間,這樣的資本支出水準是必要的,也可協助公司掌握未來成長的動能。
同時,臺積電原本規劃 2021 年資本支出約 250 ~ 280 億美元,今日也正式宣布上修至 300 億美元。
在2021年資本支出中,約80% 會使用在高端制程涵蓋 3nm/5nm/7nm,約 10% 將用于高端封裝和光罩制作,另外的10% 會于特殊制程技術上。
重復下單導致的庫存修正疑慮:
整個芯片產業鏈是否重復下單,而隱含著可能發生的庫存修正問題,幾乎是所有投資人最關注的焦點。
現在全球客戶基于疫情與政治風險考量,都建立高于歷史平均的芯片庫存,以防斷生產鏈出現斷鏈危機。
魏哲家表示,不排除會有重復下單或庫存調整的可能性存在,但臺積電并沒有把這項因素計算進去。
根據內部評估,目前芯片極度吃緊的狀態在 2021、2022 年仍是會持續,最快要到 2023 年才能提供足夠產能給客戶,屆時整個供需失衡的狀況才會開始舒緩。
半導體市場預測:
針對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預測,臺積電指出全球半導體市場(不含存儲)將年成長約 12%,晶圓代工產業年成長率約 16%,臺積電今年的營收成長率將高于前兩者,預計可達 20%(以美元計價)。
分析師認為,臺積電今年營收成長幅度可以達到 20%,略高于之前估計的 15%,主要來自于車用芯片、服務器高速運算芯片的訂單增加,而表現比較弱的應該是消費性電子類的芯片。
汽車芯片緊缺何時紓解:
魏哲家分析,汽車市場從 2018年開始就相對疲弱,2020年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更受到疫情影響,導致車用芯片客戶在當年度第三季開始降低下單量,但第四季突然又出現汽車市場升溫的狀態,整個市場變化十分快。
他進一步解釋,汽車產業供應鏈具有自己的庫存管理方式,流程漫長又復雜,從芯片制造到汽車生產至少要 6 個月的時間,中間也有非常多層的供應商。
且這幾個月更不少意外變化,例如德州的暴風雪和日本晶圓廠生產中斷的意外,都導致車用芯片的短缺進一步惡化。
臺積電已經在今年一月宣布優先支援車用電子。從那時起,便與其他客戶合作進行動態調整和重新分配晶圓產能,協助整個汽車產業鏈恢復正常生產。因此,預計車用芯片短缺的問題將在下季開始紓解。
英特爾重返代工領域:
魏哲家強調,英特爾也是臺積電重要客戶,彼此在部分領域合作、部分領域則是競爭。在純晶圓代工領域上,提升先進制程技術固然重要,但讓客戶充分信任更是關鍵。臺積電從來不會與客戶競爭,這應該是與英特爾最大不同。
全球擴產:
未來臺積電會在全球設立生產據點,美國的亞利桑那州也預計大面積的土地。不過,暫時沒有到歐洲設廠的計劃。
南京 12 寸廠目前進度良好,第一期2萬片產能已經完成,有計劃根據客戶需求和總經狀況增產。
缺水問題:
臺灣水情吃緊問題,已經讓高科技產業面臨壓力,市場更臆測,若旱象問題持續,臺積電恐面臨減產。
不過,魏哲家在會中澄清,臺積電早已為此可能情況擬定因應計劃,成立涵蓋各個面向的企業風險管理系統,且持續進行優化,而水資源供應管理就是其中一項,不認為臺灣缺水問題會對臺積電的營運產生顯著影響。
高端制程技術:
N5(5nm):N5已經進入量產的第二年,目前良率較原本預期的要好。由于N5具有最佳的效能、功耗和面積(PPA),智能手機和高速運算HPC相關應用的驅動下,N5 的需求持續強勁,預期2021年N5制程將占臺積電營收達到約20%。
N4(4nm):隸屬且延續于 N5 家族。藉由相容的設計法則,N4技術能從N5技術直接升級,同時進一步提升效能、功耗及密度,支援下一波的5nm 產品。
4nm 技術預計于2021下半年試產,并于2022年進入量產。在對智能手機和HPC相關應用的強勁需求下,預期未來數年對5nm家族的需求將持續成長。
N3(3nm):是繼N5之后另一個全世代制程,將延續FinFET架構(英特爾與三星改用GAA)。臺積電的 3nm比 5nm的晶體管密度增加 70%,速度增加 15% 速度增加,能耗減少 30%。
臺積電認為繼續用 FinFET 可以提供客戶最成熟的技術、最好的效能及最佳的成本。N3 試產時間計劃在2021年,并預計在2022下半年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