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騰訊最近在做一件有趣的事兒: QQ平臺推出了“QQ-AR掃人民”幣功能,借此幫助國人提高人民幣防偽知識,而參與掃QQ人民幣觀看的人數已經破1500萬。
在這款功能下方醒目的標注著共同發起方:“騰訊金融科技”、騰訊QQ、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
通過一款炫酷的科技功能,而非一場刻意的發布會,“騰訊金融科技”首次面向大眾用戶,似乎在悄然完成一次品牌升級。
與此同時騰訊金融業務官網——“騰訊FiT”Logo中文名稱也從“騰訊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改為“騰訊金融科技”。
低調的“騰訊金融科技”品牌開始正式浮出水面,似乎也預示著其未來將更多的突出“科技”這一核心推動力。
而實際上,“騰訊金融科技”已逐漸羽翼豐滿,早已低調完成了技術、場景、產品、風控等多方位打磨,開始形成清晰的架構和業務生態。
01“騰訊金融科技”進化三部曲
早在13年前,“騰訊金融科技”從邊緣開始逐步成長,透過其發展可以看到整個中國金融科技的進化。
該板塊業務歷經三次蛻變進化:財付通—騰訊“FiT”—騰訊金融科技。
支付業務,是整個騰訊金融科技的入口和起點。
早在2005年4月,“財付通”第三方支付平臺公司成立。成立早期,財付通作為一款基礎工具幫助騰訊電商——QQ網購、拍拍網和易迅網完成交易的雙方支付和收款。
2011年5月,財付通等成為第一批獲得央行支付牌照的企業。
移動互聯網時代給了財付通機會。
2013年8月,財付通與微信團隊聯合研發的“微信支付”,開始在移動端開始了逆襲。而微信支付爆發在2014年、2015年春節,微信“紅包”風暴席卷中國。
時任微信支付總經理吳毅,將搶紅包用“鯉魚塘效應”來形容那時的火爆:就像在魚塘里面扔下魚食,鯉魚們一窩蜂扎過來搶。
此外,早在2014年,財付通與QQ團隊合作,推出了“QQ錢包”開啟QQ支付等業務,直接瞄準農村以及三四線人群,以及深度滲透年輕人群。
同一時期,財付通推出了面向個人的理財的產品“理財通”。
2015年9月,分散在微信、QQ平臺的騰訊金融科技業務開始了第一次大整合,并歸屬到騰訊業務架構體系的第一板塊——CDG(企業發展事業群),歸屬騰訊集團總裁劉熾平最終管轄。
此次整合,“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簡稱FiT,英文全稱Financial Technology)囊括了騰訊金融業務的相關條線,旗下包含支付平臺部、理財平臺產品部、平臺研發部以及金融市場部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微眾銀行并不在FiT之列。
而此次“騰訊金融科技”浮出水面,騰訊并未公布組織變革的內容,更多的像是一次品牌與形象進化。
02“科技”驅動
為何此次改名為“騰訊金融科技”,而不是直接改為“騰訊金融”?
騰訊刻意突出“科技”二字,意在突出“科技”的重要性,這和騰訊定位為一家高科技公司一脈相承,與騰訊一如既往的提“連接”戰略密切相關。
早在2015年9月,在“騰訊·金融合作伙伴高峰論壇”上,騰訊總裁劉熾平就指出,騰訊將以“連接”為中心,會堅持開放、合作戰略,通過連接戰略把好的金融機構、金融團隊、金融產品和海量的用戶連接起來。
如今,經過三年歷練的“騰訊金融科技”有了清晰的愿景——連接人與金融,厘清業務方向,或將加速前行。
根據最新官網,“騰訊金融科技”包含2C業務包含4個部分:
1、理財:騰訊理財通;
2、證 券:騰訊微證券;
3、移動支付:騰訊乘車碼、信用卡還款、手機充值;
4、創新業務:騰訊微黃金、一生保,騰訊金融云、騰訊區塊鏈;
此次改版,“騰訊金融科技”突出了2B的兩個板塊:騰訊金融生態和騰訊安全。
騰訊金融云,主要整合騰訊大數據和云計算能力,與銀行、證券、保險、消費金融等機構合作,面向個人、商戶輸出科技能力。
截至目前,騰訊金融云服務的金融客戶已經超過了6000家,包括150多家銀行、頭部消費金融公司、網貸平臺等。
而另一方面,騰訊在逐步完成內部調整同時,過去幾年也默默完成了金融生態投資,并逐步完成了金融牌照獲取的布局。
如果用商業比如為戰場,那么,“牌照”通往金融的“作戰領域”,“科技”則是 “作戰武器”。毫無疑問,在金融這塊肥沃的領地,“騰訊金融科技”已經做好了大舉“進攻”的居多條件。
但是,與其他巨頭獨立分拆金融業務并獨立融資發展不同,“騰訊金融科技”一直謹慎小心,更注重金融安全。
2015年以來,P2P倒閉、校園現金貸、ICO騙局……互聯網金融領域頻頻暴雷,而“騰訊金融科技”均未牽涉暴雷其中,這在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中較為少見。
“金融是個專業度非常高的領域,騰訊對此有一顆非常敬畏的心。”在2015年的一次會議上,騰訊總裁劉熾平坦言,“騰訊互聯網金融未來還有一個愿景,它也是我們的關鍵詞‘質量’,為用戶制造可持續的回報。騰訊金融平臺可以讓用戶的信用信息更透明,更方便地提供借貸場景——騰訊可以制造正向的場景,從而提升整個行業的信用與服務水準。”
03新的增長引擎?
而實際上,這幾年來,騰訊金融科技(Fintech)通過科技能力輸出,已經開始在商業上初步顯現。
騰訊二季度財報顯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達到10.5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9.9%,QQ月活躍賬戶數達到8.03億。
在社交用戶基礎的支持下,支付業務的用戶基礎持續擴大。截至2018年6月底,支付業務月活躍賬戶已逾8億,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逾40%。
線下商業支付筆數保持快速增長,同比增長280%。商業支付筆數占總交易筆數的比例首次過半,主要受益于智慧零售舉措及高頻小額支付使用場景解決方案。
其中,作為高頻小額支付解決方案代表的乘車碼,已覆蓋深圳、北京、上海、廣州近百個城市,支持BRT、公交、地鐵、索道、輪渡等智慧交通移動支付場景,為廣大用戶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體驗。
另外,其理財平臺——騰訊理財通9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用戶數突破1.5億,資金保有量突破4800億元,而2018年1月的數據為3000億元。
此外,騰訊金融科技開始向海外輸出科技解決方案。例如,2017年,針對香港17萬菲傭匯款難的問題,騰訊火速推出“We Remit”微信公眾號,操作注冊5秒匯出款項,5分鐘內家人就能收到匯款。
而實際上,在社交、游戲、廣告等業務遭遇暫時高增長困局之后,金融科技業務或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其業績增長速度已經超出資本市場預期。
根據騰訊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得益于騰訊金融科技和云服務高速增長,騰訊“其他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74.96億元,同比增長81.23%,環比增長10%。
而實際上,其他業務(主要指騰訊金融科技與云服務等)在公司四大業務板塊中營收同比增速最快,并且營業收入占比24%,上升到了第二位。
在剛剛閉幕的上海全球人工智能大會上,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指出,騰訊的目標要做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騰訊要做好“連接器”、“數字工具箱”和“生態共建者”。
適時,“騰訊金融科技”破土而出,瞄準了“數字經濟”藍海。
關鍵詞: 騰訊金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