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1.69億,較2017年末增長30.9%,呈現高速增長趨勢。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到5.69億,較2017年末增加3783萬人,半年增長率為7.1%,使用比例由68.8%提升至71.0%。
8月2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達98.3%。
報告中多處提及了金融科技相關領域,根據報告,截至2018年6月,我國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1.69億,較2017年末增長30.9%,呈現高速增長趨勢。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到5.69億,較2017年末增加3783萬人,半年增長率為7.1%,使用比例由68.8%提升至71.0%。
互聯網理財網民規模達1.69億
根據報告,截至2018年6月,我國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1.69億,較2017年末增長30.9%,呈現高速增長趨勢。網民使用率為21.0%,較2017年末增長4.3個百分點。
在金融去杠桿大背景下,2018年上半年,互聯網理財監管進一步加強,貨幣基金、互聯網銀行理財以及P2P網貸理財等多個領域監管政策進一步收緊,推動市場朝著合規化方向發展。
銀行理財和貨幣基金方面,2018年上半年,資管業務打破剛性兌付,貨幣基金T+0贖回額度進一步收緊,有效降低行業風險,規范行業發展:首先,打破剛性兌付有效降低金融機構業務風險,減少監管套利,同時進一步提升機構主動管理能力;其次,進一步推動互聯網保本理財產品向凈值型理財產品加速轉化,有助于推動金融機構理財產品創新;再次,貨幣基金發行放緩,相比2017年1-9月共成立71只貨幣基金,2018年以來僅有1只貨幣基金成立,“余額寶”等超大規模理財平臺通過接入多個貨幣基金產品“分流”,互聯網理財產品逐步回歸“小額、普惠”的初衷。
P2P網貸理財方面,上半年備案登記工作加速推進,同時各地監管部門規定網貸平臺業務規模不得增長、不得新增不合規業務,各項政策倒逼行業加速轉型:首先,行業過快增長勢頭得到有效抑制,2018年上半年,網貸行業成交額、貸款余額、平臺數量均有明顯下降。其次,問題平臺加速淘汰,風險進一步釋放,2018年1-5月份,出現提現困難、跑路、經偵介入等問題平臺73家,停業及轉型平臺170家,高返利、自融資、非法集資業務平臺加速退出市場。最后,行業合規發展逐步進入正軌,銀行對接進行資金存管的網貸平臺數量同比增長64.3%,接入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息披露系統的網貸平臺共117家。
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到5.69億
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到5.69億,較2017年末增加3783萬人,半年增長率為7.1%,使用比例由68.8%提升至71.0%。網絡支付已成為我國網民使用比例較高的應用之一。其中,手機支付用戶規模增長迅速,達到5.66億,半年增長率為7.4%,在手機網民中的使用比例由70.0%提升至71.9%。
數據顯示,網民在線下消費時使用手機網絡支付的比例由2017年12月的65.5%提升至68.0%,其中城鎮網民使用比例為71.9%,農村為57.0%。在線下消費使用手機網絡支付的用戶中,有44.0%首選手機網絡支付,相比2017年12月提高5個百分點,其中城鎮網民這一比例為46.8%,農村網民為36.5%。
2018年上半年網絡支付應用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關于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與《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政策逐步實施,網絡支付交易資金透明度和安全性將顯著提高,網絡支付行業進入有序、可控發展新局面。第二,移動網絡支付市場仍處在兩強競爭格局,但迎來強勁新入者。在線下消費使用手機支付的用戶中,使用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的比例分別達到95.6%和78.1%,幾乎共享移動支付用戶群體。中國銀聯攜手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推出的銀行業統一APP“云閃付”具備海量用戶基礎和一定品牌優勢,且擁有NFC、二維碼等多種支付方式。新入企業如能利用資源優勢,從特定支付場景發力,將有望對現有市場格局帶來沖擊。第三,我國網絡支付全球化拓展步伐仍在加速。當前我國網絡支付行業在用戶規模、交易規模、商業模式等方面均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在資本、技術、運營、業務發展戰略等層面持續輸出。
區塊鏈產業初步形成規模
報告稱,截至2018年6月,中國的區塊鏈相關業務在政府、企業、資本的多方推動下已經初步形成規模,并且在專利數量、融資環境、政策扶持、應用落地等方面均處于世界前列。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有406個與區塊鏈相關的專利申請,其中225項來自中國。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數量已達456家。區塊鏈產業初步形成規模,從上游的硬件制造、平臺服務、安全服務,到下游的產業技術應用服務、行業投資、媒體宣傳、人才服務等產業鏈環節已基本完備。
在政策環境方面,區塊鏈作為一項可能在未來引發深度社會變革的新型技術,受到了政策的持續鼓勵推動。在中央,2016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將區塊鏈作為戰略性前沿技術,并表示未來將加強在該領域的布局。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特別提到將“促進區塊鏈技術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會信用體系,最大限度降低人際交往成本和風險”。2017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將“研究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建立基于供應鏈的信用評價機制”。此外,2018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召開全國貨幣金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特別指出將扎實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研發。在地方,有統計顯示[1],截至2018年3月底已有24個省級行政區發布了和區塊鏈技術相關的政策指導信息。
在應用落地方面,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貨幣、銀行金融、供應鏈管理和社會治理等在政策環境方面,區塊鏈作為一項可能在未來引發深度社會變革的新型技術,受到了政策的持續鼓勵推動。在中央,2016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將區塊鏈作為戰略性前沿技術,并表示未來將加強在該領域的布局。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特別提到將“促進區塊鏈技術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會信用體系,最大限度降低人際交往成本和風險”。2017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將“研究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建立基于供應鏈的信用評價機制”。此外,2018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召開全國貨幣金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特別指出將扎實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研發。在地方,有統計顯示[1],截至2018年3月底已有24個省級行政區發布了和區塊鏈技術相關的政策指導信息。
在應用落地方面,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貨幣、銀行金融、供應鏈管理和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應用均得到穩步推進。其中,加密數字貨幣仍是區塊鏈技術最為核心的應用領域,以其為基礎的ICO融資模式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大量投資者,但加密數字貨幣過快膨脹所引發的過度炒作和嚴重投機問題存在很大社會性風險和金融風險,因而引發了全球各國政府的擔憂。在其他應用場景下,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和支付交易領域被應用到電子票據、供應鏈金融、反洗錢和客戶識別等具體業務中,以改善金融和銀行業的監管效率、提高監管有效性;在供應鏈管理領域被用于搭建新型供應鏈體系,并供消費者查詢驗證,以保護采購方的合法權益;在社會治理與信用領域被用于新型社會信用體系和扶貧項目,以推動社會信用的發展,提升貧困人口生活水平。
金融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廣泛
報告指出,2018年上半年,我國人工智能政策不斷落地,技術應用商業化進程加快。十八大以來我國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互聯網用戶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信息領域核心技術進步深刻改變了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而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帶來更為持久深刻的思維沖擊與變革。政策層面,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使中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在我國國家戰略規劃中,人工智能已超越技術概念,上升為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國際競爭力提升的發展立足點和新機遇;行業應用層面,巨大的行業應用需求場景、研發能力積累與海量的數據資源、開放的市場宏觀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獨特優勢,依靠應用市場廣闊前景,推動技術革新,形成技術和市場共同驅動。
2018年上半年,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在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層面均取得突出成果。
技術研發方面,算法的日益精進,語音技術與計算機識別技術的落地已經初見成效,而以AI芯片、人工智能開源平臺為代表的“基礎建設”也越來越得到重視。首先,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是目前人工智能落地較為成功的領域之一,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語音交互企業,在智能語音助理、導航軟件及智能攝像頭等產品研發方面頗有成效;其次,開放平臺發展迅速,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需要深耕相關技術,還需要構建完善的生態,國內人工智能企業在積極推動技術落地的同時,也推出與自身技術相結合的開放平臺,以吸引更多的服務和硬件合作伙伴,連接起更多的終端和數據,如百度DuerOS開放平臺、阿里AliGenie系統、騰訊云小微等;最后,AI芯片研發進程加快,考慮到AI算法開源的發展趨勢,基礎層的芯片與數據將在未來競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AI芯片更將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支柱,相比傳統芯片,AI芯片更能滿足AI算法所需的龐大計算量。
產業應用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傳統行業具有重塑性功能,并且通過改良創新,為行業提供新的輔助性工具,促進行業進步,在金融、交通、健康、安全等諸多領域,起到積極作用。首先,機器人市場發展迅速,機器人是公眾認知較強的人工智能產物,在線下零售店、家庭兒童教育、養老陪護及家務工作等多種場景落地迅速,機器人產品市場快速成長,如教育機器人、掃地機器人市場;其次,醫療健康領域,人工智能幫助改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助力醫學專家攻堅克難,在語音錄入病歷、醫療影像分析、診療、健康管理、藥物研發等方面,都有顯著成效;最后,金融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廣泛,從身份認證、智能風控到資產管理、投資分析研判,人工智能技術革新,與金融領域相輔相成,進一步提高行業安全性。
關鍵詞: 互聯網理財